背景:兒科醫生缺口大、待遇低、工作累、醫患關系緊張
據觀察者網了解,我國兒科醫生缺口很大。《人民日報》27日報道,前一輪醫改中,一些大型綜合性醫院砍掉了兒科,但即使在專業性醫院,人手也很緊缺。目前我國至少還缺20餘萬兒科醫師。
南京市一家三級綜合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張林(化名)介紹,“現在很多高校還沒有恢復本科制兒科醫生培養機制,兒科醫生本身就後繼乏人;在畢業找工作時,兒科醫生、兒童醫院的去處,由於需要更多的細致、耐心,而工作量和風險卻更大,受歡迎程度最低。”
央視上月也報道稱,兒科醫生最高平均一小時接診31人。收入低,工作強度大、加上兒科對醫院創收的貢獻小,兒科醫生地位低,這些都導致兒科醫生招不到留不住。
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以下簡稱“市婦兒中心),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大兒科主任王波告訴《羊城晚報》,目前有200多名兒科醫生,缺口是100名。“兩個院區每天各有3000個掛號。所以一名主任醫生一個上午接診75個病人是常態,經常是看到下午兩點都看不完。上個廁所都沒時間。最高紀錄是一名醫生一天看了198個病人!”王波無奈地說,面對全國各地源源不斷湧來的患者,假設平均每名病人的接待時間為6分鍾,那麼醫生們在一天內幾乎都沒有時間可以吃飯和上廁所。只能犧牲醫生個人休息時間延長接診、加強工作強度來滿足就診需求。
數據顯示,2010年左右,中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師來為他們治療,近兩年這個比例下降到每千個兒童只有0.41位。
兒科醫師短缺的狀況著實令人擔懮,可不幸的是,很多家庭仍然不理解中國兒科醫師正面臨的窘境。目前,兒科發生醫療糾紛的幾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許多,兒科醫師更是時常受到侮辱,甚至遭受生命威脅。
兒科是“啞科”,孩子不能交流,風險就很大,醫療糾紛的幾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許多。加之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和祖父母們都十分關注,出現暴力傷醫的可能性更大。市婦兒中心也經常有因不滿等候時間長,或治療過程留置針意外脫出,家長順手拎起身邊的飲料瓶就砸的事件發生。中華醫師協會統計,兒科暴力傷醫事件,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長。
最常見的現象是,人手缺乏後,加劇了患者就診的難度。而就診輪候時間過長,就醫時間變短等就醫環境變劣,則讓患者對兒科醫生心生怨言,反過來加劇了醫患關系的矛盾,讓更多醫學生對兒科望而卻步,整個就陷入了死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