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熱評
搜 索
陸玄同:《我不是潘金蓮》 圓與方、得與失的眾生畫像
2016-11-28 08:50:05 來源:荊楚網  作者:陸玄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一人撒米,一千個人在後面拾,還是拾不乾淨。』這是在原著小說開頭作者兼電影編劇劉震雲引用的一句俗話。

  這句話隱喻著李雪蓮案件所牽扯到的28個男人都在圍著她打轉的畫面,為她的荒誕行為擦屁股,但事實上不過是男人們為自己利益損害而作的一系列修補。她只是個符號,沒有人關心她過的怎麼樣,也沒有關心她快樂還是痛苦。此時她活的不像一個人,如同與她對話的那頭『牛』一樣機械的生活。

  有人說主角不是李雪蓮,而是她周圍那28個男人。然而不管是誰,其實都是不同場面裡的主角和配角,作為浮生百態的一份子,這種角色定位是移動和辯證的。

  但我們在看待這些角色時,不能忽略影片中『牛』的作用。《易經》中,牛屬陰且牛蹄是方的。所以牛的寓意應當是李雪蓮的另一人設,他和牛對話,其實是和自己對話,而她最終的生活復歸於平靜,就像這頭牛一樣不爭不吵,一切自然。

  李雪蓮的上訪路無疑是一場修行,『告狀』就是她的照妖鏡,讓一切妖魔鬼怪全都現了原形,也照清了自己。

  當初李雪蓮為了房子和生二胎,與丈夫商量假離婚,結果丈夫假戲真做,最終孩子流產了,丈夫也另結新歡,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她失去了什麼?

  十幾年的上訪生涯,蹉跎了她最美的歲月,而他所要尋求的公道本不在公堂,而是在人心。那她又得到了什麼?

  本無理的『假離婚』讓她已走錯了一步,上訴無果後,抱著她心中最後一點愛情幻想試圖讓丈夫回心轉意,結果前夫當眾一句『你就是個潘金蓮』又令她憤怒不已,繼續上訪之路。

  她活在別人的眼中,失去了自己,或者說十幾年的『告狀』只是為了尋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而這個理由是她生存的尊嚴,這份尊嚴被前夫嬉笑著剝奪了。

  同時他也活在自己天真的幻想中,對於這個本身岌岌可危的婚姻不自知,終究讓丈夫找到了合理的借口,被利用和誘騙。

  在丈夫眼中她不是個好妻子,在官員們眼中她是個難纏的『刁民』,在老鄉眼中她具備『潘金蓮』的誘惑力了。可她到底是誰?她該如何存在?她不自知。

  荒誕的故事,幽默的對白。用喜劇的幌子揭示悲劇的事實。愈是令人發笑的對白愈是令人心酸的過往。李雪蓮告了十年狀,荒蕪了歲月,嘗盡了酸甜苦辣,卻仍舊沒有找出內心真實的自己。

  直到前夫莫名其妙的死去,她已再無討公道的理由,她該向何處去?活著不容易,就連去死也不易,不知她是否醒悟,因為有色相、有『無賴相』,她的一舉一動都在觸碰別人的利益,在她從離婚到尋死的生涯中,她一直是別人眼中的麻煩。

  透過萬花筒的世界五彩斑斕,每個人都被染成了新的顏色,卻隱透者灰暗。電影透過圓形的鏡頭,似望遠鏡般把時間推遠,把人物拉的更近。觀眾眼裡的每個人物被壓縮,然而眾生萬象,反倒更顯得人『方』頭土臉,明顯的看到寫在他們額頭上的『自私』二字。圓中藏方,方中有圓,在北京這塊地的『方』裡,每個人又顯得格外的圓。

  在圓與方的鏡頭切換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在方與圓之間轉換。這種鏡頭風格無疑增強了觀眾的心理反差和對比。故事由荒誕開始由荒誕結束,完美的閉環在圓與方之間探索人性的惡與善。

  當結局鏡頭打開,恢復了電影一貫『格式』。這種畫幅比重從圓變方再變圓,最後的方拉長了成了矩形,有了寬和長,李雪蓮也學會了柔軟,收斂起自己和『牛』對談的習慣,變成了『我不是潘金蓮』故事裡的旁觀者。

  及此,李雪蓮不再是潘金蓮,更不是李雪蓮,她成了我們身邊的芸芸眾生。

  她從執拗中得到解放,失而復得,完成了一場修行,找回了迷失的自己,向自己的倔強做出妥協,露出了許久未見的笑容,一個更加燦爛的新生活在等待著她,跟自己較勁,何必呢?

  帶著李雪蓮重生的結局,再反觀這部電影,從尾向頭看,看到了什麼?一場中國官場生態的白描,一幕盛世中的小民辛酸。李雪蓮的故事講的卻不是李雪蓮,而是一幫因為李雪蓮而忙得團團轉的官員;其實也不是官員,而是官員們朝上諂媚朝下威嚇的嘴臉;其實也不是這些嘴臉,而是整個社會培養起來的朝廷文化如何將活生生的人異化變成工具的過程;其實也不是這些過程,而是每一個在這種文化中生存的人不得不承受的無奈。

  而圓與方、得與失不過是無奈背後的一張張心理畫像。

  稿源:荊楚網

  作者:陸玄同

責任編輯: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