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我國20歲至39歲的獨居者已接近2000萬人。這些年輕人遠離故鄉、親人,獨自在大城市奮斗打拼,『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的孤獨感,使得這些『空巢青年』普遍缺乏感情寄托。(3月2日《中國青年報》)
『空巢青年』,是由『空巢老人』衍生出來的群體,因其處於生活的過渡期,便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獨居、孤獨無依的情況。有人把『空巢』歸因於城市化的發展和高房價的生活壓力這些社會因素,這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年輕人之所以會有缺乏感情寄托的『空巢』之感,首先,還得從自身找原因。
必須得承認,選擇離開故鄉、親人,只身到大城市打拼,是『空巢青年』們自己的選擇。『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那麼,當你真的內心堅定,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大城市站穩腳跟,實現自己的理想,又怎麼會有閑暇時間,去無病呻吟,向外界傳達自己的孤獨呢?一邊宅在家中,生活所需都依賴於互聯網和外賣,一邊又責怪社會施加給青年人的壓力太大無力承受,這樣的『空巢』時期,就算社會給再多關注和援助,只怕『空巢青年』們,也還是會找各種借口,繼續傷春悲秋,哀哀怨怨。
事實上,之所以『空巢』,某種程度上,還是一些年輕人咎由自取。整天宅在家中,社交圈裡聯系最多的,不是快遞員就是外賣員,這樣的後果便是人際交往極度缺乏,逐漸失去感情寄托也就無可厚非了。但『空巢青年』們必須清楚的一點是:故鄉和親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很重要,但人的生活中,不應該只有親人和故鄉。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在熟悉的家鄉工作,沒有和深愛的家人一起生活,我們仍然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大城市中活得精彩。沒有認識的人便主動擴展社交圈,積極結交新朋友;擠在狹小的出租屋裡,在城市中漂泊無依,那麼就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物質、精神生活。雖是一個人在城市中打拼,但只要你願意擺脫宅男宅女的生活,試著跨出原來單線的生活狀態,『空巢』很快便成為了你有所成就後的笑談。
年輕人在大城市中以什麼樣的狀態生活,最終活成什麼樣子,其實全在自己。與其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般,整天向別人表露自己的『慘狀』來博取關注和理解,倒不如就接受了這生活中的過渡期,好好尋找方法,積極主動地度過這個特殊時期。把自己定位成『空巢青年』,並以此為借口繼續『空巢』下去,那最後,除了變成『空巢老人』,便什麼也改變不了了。
稿源:荊楚網
作者:張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