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傳媒聯盟一項調查顯示,76.71%的受訪者表示已參加過研究生考試或打算考研——

考研7天衝刺。孫繼/攝
前不久,2017年考研初試成績陸續公布,此次報考人數首次破200萬。
陳瑞就是這200多萬分之一,在她看來,考研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到處都是本科畢業的學生,本科學歷不值錢了,必須得繼續深造。』
根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數據顯示,來自300多所高校850人的被調查群體中,76.71%的受訪者表示已參加過研究生考試或打算考研。
事實上,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由於獲得大學教育的人數增加,本科學歷者越來越多,其競爭力自然下降,進而追求更高學歷。
用人單位青睞高學歷,提高學歷提高就業競爭力
新學期剛開始,在天津一所高校讀大三的張新業發現,周圍很多同學都在討論考研的事情。有的同學已經確定了目標高校,開始買參考書做准備;有的同學確定考研,還不知道考哪所高校,打算先復習公共課再定目標。
張新業也有考研的打算,正糾結著報考哪所學校、哪個專業,以及是讀學碩還是專碩。『這幾天都在向學長學姐諮詢考研相關信息,還聽了幾場有關考研的講座。』在他看來,現在他的大部分時間已經被考研佔據了。
『我希望將來回家鄉到事業單位工作或者留在高校當老師,但這兩份理想工作都對學歷有著很高要求。』面對自己向往卻要求高學歷的工作,張新業選擇了考研這條路。他認為用人單位青睞高學歷畢業生,是可以理解的,『學歷應該是用人單位最好的選人標准,實用且方便。』張新業說。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數據顯示,23.29%的受訪者在求職或實習面試時遇到過學歷歧視,42.4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本科就讀高校一般,希望通過讀研改變『出身』。
2016年12月,劉一葦第二次參加考研,從前陣子公布的初試分數來看,她應該可以進入報考高校的復試。
劉一葦是遼寧一所985、211高校的2016屆畢業生,她是班裡為數不多的考研族,『班裡的同學要麼保研,要麼出國,還有一部分人畢業直接工作了。』在劉一葦看來,班裡同學之所以能本科畢業就順利找到不錯的工作,與畢業於985、211高校不無關系。而班裡極少人考研的情形,她總結為『985、211高校學生的傲嬌』。
盡管本科『出身』不低,但劉一葦還是不想本科畢業就踏上工作崗位。『我對「工作」這個概念有點兒迷茫,考研也是想緩一緩,讀書讓我更有安全感。』她告訴記者,『工作什麼時候都可以找,提高學歷應該趁熱打鐵,學歷是一輩子的事兒。』
劉一葦的目標是上海的一所985、211高校,『那所高校比我的本科畢業高校好很多,資源也更加豐富,去上海還可以開闊眼界。』第一次考研失利後,劉一葦依然沒有打算工作,『我報考的專業很多人「四戰」「五戰」,我「二戰」不算什麼,父母也很支持。』
如今,劉一葦正在准備復試,她的目標是讀完碩士繼續讀博士,『我想留在高校裡當老師,現在大多數高校都只招博士了。』
與劉一葦本科畢業後就選擇考研的情況不同,鄭凱在工作近3年後,有了考研的念頭。
2014年7月,鄭凱從遼寧一所985、211高校畢業。本科畢業後,鄭凱輾轉上海、北京,已經換了4份工作了,現在他打算考研。『這幾年過得不是很順利,考研後會有更多可能性。』他說。
對鄭凱來說,准備考研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早在2013年9月,他就備考過。『大四時自己比較迷茫,不小心「逃」過了學校的保研宣講會,也錯過了找工作的最佳時期,於是決定考研。』鄭凱告訴記者,備考3個多月後,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不是很想繼續讀書,於是選擇了放棄。
『出來工作近3年了,發現這個社會還是需要高學歷人纔的,我想再給自己一次機會。』鄭凱把考研目標定在比自己本科畢業高校排名更靠前的浙江大學,他也希望將來在杭州發展,『杭州的就業和創業環境都很好,如果能拿到浙江大學的碩士學歷,那就是最好的「敲門磚」了。』
如今,鄭凱邊工作邊復習,在他看來:『當你意識到這個學歷你非要不可的時候,你就會拼盡全力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