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熱評
搜 索
劉天放:『廁紙文明』需要『公民意識』的覺醒
2017-03-10 15:05:26 來源:荊楚網  作者:劉天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近日,一組探訪天壇公園衛生間免費廁紙過度使用的照片,在網上引發熱議。因為免費,許多人如廁後總是順手帶走一大疊手紙。有媒體援引一名保潔人員的話稱,曾有一個60多歲老人,每天帶著包,上午、下午分兩趟帶走廁紙,更有兩個老太太挨個抽卷紙,一口氣把新換的整卷紙全都拽完帶走。記者實地探訪後發現,不文明用紙現象曝光後,園方在人流密集的廁所內增派了管理人員,在取紙器上增加牌示,還用廣播提示往來取紙的民眾。在天壇公園北門附近的廁所,記者還是發現了有游客離開廁所前順手抽取較多廁紙裝進包裡。(3月9日中新網)

  報道中稱,帶走廁紙的多為老年人,其實這不僅是老年人的問題,只不過老年人的表現比較突出罷了。如果大家缺少『公民意識』,就不會有期待中的『共享經濟』。如果說一座城市的文明是『面子』,那麼市民就是支橕面子的『裡子』。公民意識如何,是衡量城市否真正文明的一把標尺。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也是公民自覺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它強調的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道德意識。

  帶走廁紙,其實就是公民意識缺失、契約精神匱乏造成的。而喚起『公民意識』,讓其覺醒,就會破解這道難題。培養公民意識,當然需要用法治思維,如安裝監控,采取強制和懲罰措施等,但這些都是權宜之計,還要從內心上轉變方可奏效。就是說,以法治和文明滋養並進纔行。孟子曰:『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種道德感體現著人的尊嚴,是社會正義的心理基礎。禽獸多沒有羞恥感,完全憑本能生存。於是孟子提出:『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把道德感看成是人與禽獸最重要的區別之一。

  文明是由細節構成的,國民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反映了這部分人離文明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事實上,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各項事業成功的前提,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也是受人尊重的起碼條件。如果養成了文明習慣,社會秩序就一定良好有序。一個人只有先守規矩、講文明,然後纔有可能成為健全的人。少了本該有的文明,不會走得太遠,既矮化了自己,也拖累了社會。像帶走廁紙這類行為,強制懲戒的同時,也讓每個人增強公民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以現代公民的本質特征為基本內容和基本目標而實施的各項教育活動,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確地認識、積極而負責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以發展國家和社會為己任。遺憾的是,我們在此方面的培育和教育還顯得不夠。

  其實,不僅是廁紙被卷走,當前那些頻繁被毀的共享單車,也是公民意識缺失的例證。當今社會,幾乎人人都在追求一種向上,且有品味的高質量生活,但不少人以為只要有了錢就能過上『高質量』生活,這種想法顯然不正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兩條腿,缺一不可,缺少後者,就無法成為現代公民。如今,隨著物質生活的提昇,隨之而來的道德素養卻有下滑的趨勢。因此,必須重視精神文明的提昇,纔能確保社會在一個良好的秩序上行進。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要喚起『公民意識』。

  由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宣傳、引導、培育公民的道德意識、法制意識、契約精神等現代公民該具有的精神和意識上,還有一段路要走。只有充分意識到公民意識在經濟社會,以及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纔會把它重視起來,並在日常工作中持之以恆地加以落實,如此纔能迎來更多『公民意識』的覺醒,使『帶走廁紙』之類的不文明行為徹底杜絕。

  稿源:荊楚網

  作者:劉天放

責任編輯: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