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滄波門瓮城遺址北段挖掘現場。
杜萬鈞攝

浦口明城牆及七座城門位置示意圖

如今的滄波門,只剩下兩側牆體。薄雲峰金震寰攝

中敵臺舊影。
(資料照片)
南京環繞老城區的明城牆,一直是南京人的驕傲。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在江北地區還有一座與南京明城牆同樣歷史悠久的浦口明城牆。讓人驚喜的是,就在去年底,滄波門附近一處瓮城遺址重見天日。因為江北新區的拆遷改造,浦口明城牆一些遺跡如今就立在一片廢墟邊,其未來的保護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
滄波門瓮城遺跡重見天日
讓人驚喜的是,就在去年底,滄波門附近的拆遷過程中,埋在地下的一處瓮城遺址重見天日。浦口區文化廣電局負責文保工作的杜萬鈞說,這處瓮城遺址位於滄波門的北面幾十米處,隨著上面的房屋拆除,一段城牆的基礎露了出來。
當時浦口文保部門與南京大學專家聯手進行了考古挖掘,發現這裡是滄波門瓮城的北半部分,城門、馬道、護城河都基本完整。根據發現的這部分瓮城遺址,可以推斷出與其對稱部分的位置和形制,進而確定瓮城的規模和大致范圍應就在滄波門東西向二三十米、南北向四五十米的范圍內。
『別看滄波門瓮城規模不大,但卻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它不僅是南京衛城中唯一現存的瓮城,而且在南京市域范圍的城門體系中,除中華門和神策門外,僅滄波門瓮城保存較完整。』
由於目前還不具備足夠的保護條件,工作人員在挖掘後,就對瓮城遺址進行回填保護。
遺憾:浦口明城牆遺跡僅存七段
杜萬鈞對記者說,浦口的明城牆2012年3月就被列入市級文保單位,他們一直很重視對城牆遺址的保護。但隨著年代久遠,浦口明城牆只剩下很少的遺跡,目前還留有七段,除了滄波門是比較成形的遺跡外,南門金湯街附近有一小段城牆,僅有幾米長;在當年的附鳳門附近,有一段一兩百米長的城牆遺跡,旁邊是一家企業修建的圍牆。而西門和北門只能找到殘存的一點牆體,據此可以大致確定城牆的輪廓。
建議:在滄波門建遺址公園
杜萬鈞說,他們已經制定了一份滄波門城牆遺址的保護方案,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都進行了明確。
根據南大專家的建議,未來在保護遺址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展示利用,可以建成遺址公園,供周邊居民休閑休憩,也可成為浦口的一處文化標志。當然,滄波門遺址的保護利用,還要與東門古鎮風貌區一同進行統籌規劃。
杜萬鈞說,『前不久城牆南側還修建了一條公路,為了保護城牆遺址,這條路還特地繞了一個彎。這也算是對城牆遺址的一種保護吧。』
滄波門遺址
殘存一段城門,城內民居已全拆除
揚子晚報記者近日前往位於浦口泰山街道的東門古鎮探訪。根據當地居民指點,記者從泰西路穿過高大房巷、東門大街等幾條狹窄的老街巷,過了一座橋,不遠處就看到了街道兩側各有一段城牆遺址,大約有四五米高,長度不到二十米。
與南京明城牆基本由整齊城磚壘砌而成不同,這段城牆是由巨大的條石堆砌起來,條石連接處還能看到黃泥黏土等包漿的痕跡。斷壁殘垣附近被建築渣土包圍,殘垣附近就是人們隨意丟棄的雜物袋,殘垣的南側正在進行道路建設,鋪路用的黃土就堆積在殘垣周圍。
據一位大媽介紹,這段城牆就是浦口明城牆的東門即滄波門的牆體。二十幾年前,兩邊的城牆上還有人蓋起房子居住,住戶還在城牆邊專門修了臺階。記者看到,由於古老的東門鎮正在進行大規模拆遷,城牆內側原來的大片民房已全部拆除,而城牆外側,很多民居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城門外的古街曾經熱鬧繁華
一位劉先生告訴記者,他從小在這裡長大,滄波門其實是朝東北方向開的,多少年來就是城內外居民來往的交通要道。清末民初的東門是漕運集散地,是江北地區有名的水路碼頭,後街的朱家山河船來船往,河道一直通到長江。聽父輩說,那時候滄波門外的左所大街兩邊的商鋪一家連著一家,商行、貨棧、酒樓、錢莊等鋪子有400多家,帶有馬頭牆的高房大屋有很多。
中敵臺遺址
只剩一座小山頭,找不到任何遺跡
記者隨後來到位於浦口明城牆的南門,即金湯門附近的點將臺遺址,這裡明清時曾有一座巍峨高大的中敵臺,就建在浦子山頂。如今的點將臺位於江北大道高架橋一側,只剩下一個幾十米高的小山頭浦子山,山頂上已經找不到任何敵樓的遺跡。當地居民也僅僅是知道點將臺這個地名,具體在哪裡,很多人也並不清楚。
究竟是哪位將軍曾經在此點將呢?民間傳說著不同的說法,有說是韓信,有說是韓世忠,還有說是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
A
最早在浦口築城的是隋煬帝
自古以來,浦口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軍事價值非常突出。記者采訪專家得知,在歷史上,浦口地區一共有三次建設城池的經過。
第一次,發生在隋開皇八年(588),後來的隋煬帝楊廣當時還是晉王,他率軍南下討伐南陳政權。屯兵浦口東門時,楊廣命令將士在這裡築造了一座土城,史稱『晉王城』,但據史料記載,『晉王城』其實名不副實,它只是一個土圍子,簡陋無比,很快就廢棄不用。
第二次是南宋紹興七年(1137)正月,駐防抗金前線的宋軍在『晉王城』的遺跡上,又建了一座用於軍事防守的土城,並命名為『宣化鎮』,也稱作『宣化城』。
浦口第三次建城,是其大規模築城的開始。史書記載,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後,有一次巡視江北,發現浦口『扼抗南北,鉗制江淮』,是京師(南京)的北大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洪武四年(1371)八月,朱元璋命丁德修築浦口城。
B
明代浦口城有七個城門
據史料記載,浦口明城牆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八月,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江北的浦口地處交通要衝,是南京主城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軍事價值,故朱元璋命丁德指揮修築浦口城。建成後的浦口城周長達16裡,設城門五座:東為『滄波』,西為『萬峰』,北為『暘谷』,南為『清江』,另有南便門『望京』,城的形狀為滿月。
到了萬歷年間,曾對浦口明城牆進行重修,增建四個門券,一座瓮城,七座敵臺,九個水洞。重修後的七座城門分別命名:東門『朝宗』,北門『拱極』,西門『萬峰』,南門『金湯』,便門則為『廣儲』、『攀龍』、『附鳳』,原來圓如滿月的浦口城變成了弓形。
當時的長江北岸的岸線比今天更加靠北,因此在東門、南門的敵樓上,尤其是如今點將臺附近的中敵臺,眺望大江,是很有一番氣勢的,因此中敵臺被譽為當時浦口第一名勝。
明崇禎八年、清順治十七年、嘉慶二十三年,明城牆又多次維修。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浦口一帶搏殺,浦口明城牆毀於兵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