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焦點新聞
搜 索
網友"逃離"朋友圈 專家:依賴或逃離都是"強迫癥"
2017-03-13 13:56:43 來源:四川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今年春節期間,網友木小魚的朋友圈主頁變成了一道橫線,橫線中間標明『該朋友暫未開啟朋友圈』。不少微信好友不明就裡,紛紛前來試探:『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解釋得多了,木小魚乾脆改了個性簽名:『沒有屏蔽你,是關閉了朋友圈。』

  退圈者

  『逃離』朋友圈原因有很多

  好友關系『變質』

  要回答『為什麼關閉朋友圈』這個問題,南京網友木小魚有一肚子的話要說:『微信剛剛興起的時候,加的好友的確是朋友、熟人,因此自己還願意在朋友圈裡分享一些比較私人的動態。後來慢慢的朋友圈就「變味兒」了,工作關系的好友越加越多,微信漸漸成了一種工作手段,就沒有辦法、也沒有意願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相對私人的動態了。』木小魚說:『我微信裡有964位聯系人,我怎麼能向將近1000人分享自己的私生活呢?』

  信息碎片化影響日常

  更重要的原因是碎片化的信息對日常生活構成了影響。

  從事IT行業的工程師小羽說,『我覺得朋友圈的現狀跟我做信息檢索系統的搭建類似,信息一多,檢索就變慢;就客戶體驗而言,客戶收到太多信息以後根本無從判斷,那麼所有重要的信息都變不重要了。』

  木小魚表示,自己關掉朋友圈還有一點重要原因在於一些人刷屏太多,對自己造成了乾擾。『我自己沒有關閉朋友圈之前發布動態或分享文章也會比較節制,害怕對別人造成乾擾。但似乎有些人並不在乎,比如我朋友圈裡至少有兩三個好友,每天都在用自拍刷屏,我覺得有點可怕。』

  希望保持『距離美』

  同樣關閉了朋友圈的小李則表示,『朋友圈有時候會導致社交恐懼。我經常能夠發現朋友圈裡的人有各種復雜的交集,而我是一個人際交往遲鈍的人,經常領會不到別人的意思。』此外,小李說,逃離朋友圈也是想盡量保持人際交往中的『距離美』,『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的東西,不經意間流露的心態可能會讓我不是很喜歡,覺得還是不看為好,維持一定的距離,還能愉快地做朋友。』

  圈中人

  希望了解朋友們最近動態

  在南京某國企工作的馮女士表示,自己經常刷朋友圈,希望通過朋友圈了解朋友們最近的動態,了解最近發生了什麼新鮮事,有什麼新鮮玩意兒。『刷朋友圈幾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空閑時間刷一刷很正常。』對於身邊朋友退出朋友圈的行為,馮女士表示理解:『人嘛,總有想靜靜的時候。』

  南京醫科大學在讀研究生陳元雖然沒有退出朋友圈,但日常也很少發動態,『這可能跟我對朋友圈的認識有關,我覺得興趣愛好等等應該會有專門的論壇或社區與同好進行分享、交流,而微信裡加的大部分還是工作、生活中的朋友,沒有必要在這樣的場合去分享這些他們不是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陳元表示自己雖然沒有徹底離開朋友圈,但也會屏蔽很多好友,選擇『不看他們的朋友圈』,被屏蔽的大部分是連續發廣告的、話實在太多的和一些真的不認識但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加了好友的。陳元覺得,屏蔽掉一些信息,使朋友圈維持在有效交際范圍內對自己來說是比較可取的做法。

  -專家

  依賴或者逃離都是『強迫癥』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許軍指出,依賴朋友圈和逃離朋友圈都是人體對強迫性行為的正常反應。『朋友圈本是個人空間對外顯示以及朋友之間分享互動的一個平臺,逃離的原因從本我角度看,一方面是因為朋友之間的互動和個體自我展示功能已經開始減弱;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當強迫性信息(即朋友圈信息)進入我們的視野時,人體的自我保護功能驅使人對很多信息會有選擇性地避開,所以對於一些人來說,就會因焦慮、不安、厭煩等情緒的產生從而激發人體的保護性功能,選擇關閉朋友圈。』

  『當每天刷新朋友圈成為習慣後,就會產生強迫性行為——每天不刷,自我愉悅感降低,就會使刷朋友圈成為自然性行為;而由於個體差異,每個人對強迫性行為的接受程度和對抗能力不同,因此就會產生實現自我認同和選擇性避開兩種行為模式,甚至還有可能出現第三種行為發生。』

責任編輯: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