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熱評
搜 索
杜建鋒: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家長應當放開手腳
2017-03-16 09:25:21 來源:荊楚網  作者:杜建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昨天上午,吳海燕在東園小學樹園校區觀察到??90%進校門的家長都是一手攙著娃,一手橕著傘,身上掛著沈重的書包。到了教學樓後,幾個孩子坐在凳子上蹺著腿聊天,前面是爸爸媽媽,甚至是頭發花白的爺爺奶奶,或蹲或跪,替娃換好鞋子,再目送孩子走進教室。這讓她很難受,於是在沈思過後,她給全校600多位家長陸續發了3條短信,『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她在短信中說,『從明天開始,樹園校區下雨天將不允許家長進校園接送孩子。』3條短信發出後,吳海燕只收到了兩位一年級家長的回復。(3月14日《錢江晚報》)

  吳海燕的短信只得到了兩位家長響應,完全都在意料之中。從常理來看,家長們平時接送孩子都照顧得無微不至,何況是雨天?從人情來看,家長在雨天給孩子打傘照顧得細致一些,體現的是家長的關愛。無論是事理還是人情,家長都有充足的理由包辦孩子的事情而不會感到麻煩。然而,從現代教育理念來看,包辦其實是一種溺愛,其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有百害而無一利。

  或許有人說,不就是替孩子換好鞋子,再目送孩子走進教室的一件小事嗎?不就是給孩子洗個澡,換個衣服嗎?誰家的父母不是如此,何必扣這麼大的帽子?其實不然,養孩子猶如種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尊重其人格,纔能使其獲得充分發展,否則『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懮之,其實仇之』,包辦與溺愛往往導致相反的結果。

  就一個人而言,家長包辦的結果往往導致孩子自我意識的喪失。比如家長替孩子作出決斷尤其如此,而不是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作出判斷。比如要求孩子吃飯必須安靜,想說話也不允許;再比如替孩子謀劃未來,而不是讓孩子自己決定未來等等。長期的結果就是,孩子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家長的附屬品。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家長按照自己的規劃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的『影子』,去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目標』。

  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在孩子精神成長的關鍵階段,尊重他們的意識,尊重他們的想法,讓他們自我探索,從而不斷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而包辦和溺愛卻忽略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家長們刻意按照自己的意圖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他們的人格。

  站在這個角度上,我們理解了吳海燕得到響應寥寥的原因。當家長們把替孩子做事當成天經地義,把包辦當作自己的天然使命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會一步步喪失,包辦溺愛的結果只能讓孩子失掉前行的動力。

  古人說,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未有不敗。一個被家長包辦一切的孩子,前途當然是令人懮心的。孩子的成長需要風雨,需要空間,正如『鷹擊長空』需要有一望無際的藍天,『駝走大漠』需要有廣闊無垠的荒原。家長應當放開手腳,讓孩子自己成長!

  稿源:荊楚網

  作者:杜建鋒

責任編輯: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