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焦點新聞
搜 索
外媒看中國人『大嗓門』:公共場所遍布『高音喇叭』
2017-03-19 10:00:37 來源:參考消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參考消息網3月19日報道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14日刊登記者麥迪文的報道《公共場所中國人怎麼這麼大嗓門?》,文章以作者在北京的親身經歷,刻畫了中國人在公共場合的『大嗓門』現象。報道摘編如下:

  北京的咖啡館內真有不少『高音喇叭』,怕人聽不見?在中國十幾年了,還是很難理解,但為什麼卻有如魚得水的感覺?我喜愛中國,它有許多值得喜愛的地方,但安靜不是其中之一。

  世界各地有不少繁華熱鬧的大都市,人口數百萬、數千萬。但是,你要提高嗓門乾擾了別人,可能會遭白眼兒,比如首爾、倫敦、東京……特別是東京。

  但是中國沒有這樣的城市。在中國,說哪家餐館兒非常棒,常用的形容詞不是『情調』、『高雅』這一類的,而是『熱鬧』。歸根結底,誰願意去那些不能帶孩子、不能開懷大笑、不能挑剔而又枯燥的地方去吃飯?

  考慮到我在北京已經生活了12年,你可能會說,有人在公共場所『發聲』,對於我這樣一個『硬漢』記者、而且已經完全融入中國方式的人來說,應該不算一回事,但是中國總能給人『驚奇』。

  我坐在附近一個咖啡館,感覺很都市達人:咖啡剛剛好,手邊有報紙和其他閱讀材料,耳邊回旋著貝克爾懮傷的小號聲。我的對面坐著一位聰明、漂亮的女性,正在和朋友說話,突然……

  『喂!!!』有人把音量提到最高開始打電話,百分百的京腔兒。聽過北京的哥怎麼給家裡人打電話嗎?就是那樣,『哪…兒?不是吧?』

  正好這時,咖啡館裡走進來一位中國人,舉著他剛纔在街上兜售的假的亦或是偷來的手表。他自帶一瓶茶水,根本無意在咖啡館買東西,一屁股坐在風景最好的臨窗位置。一旁是他的哥們兒,也無意消費,興衝衝地向賣表的演示手機上的新游戲。

  啪啪!叮叮!當當!這兩位開懷大笑、玩兒個不停。

  附近又有人打起電話:『喂……!』

  游戲,爭吵,聊天,大笑,說話……『看那些星星,看星星怎麼發光呢……』

  一個嬉皮風格的中國小伙子打開筆記本電腦,揚聲器中傳出酷玩樂隊響亮的歌聲。他閉著眼睛,坐在椅子上搖頭晃腦、扭著身子跟著哼哼。

  我環顧咖啡館兒,嘈雜中,除了我之外誰也沒反應,就好像這是完全正常的一樣。有人在聊天兒,有人在看書,有人在發短信,但是沒人抬眼注意身邊的活動。

  我見過另外一個存在這種現象的地方是紐約。有一次我出去吃飯,餐館是開放式廚房。那是早上的高峰時間,我本來准備邊吃邊看報紙,一位廚師開始嘟囔同事,氣氛越來越緊張。然後,被騷擾的那位廚師反攻對方,用挺嚇人的口吻說,『是,你接著說啊,就你能!』這時,我開始考慮是不是能用炒菜的鏟子當防身武器。

  公共場所,音量放到多大纔能是可接受的?不同的社會、城市、次文化如何找到各自的水平,個中還真有一些難以理喻的地方。

  如果說是超大都市,本身噪音就很擾人,或許你必須放大嗓門纔能超越?但是,中國農民在田裡乾活需要和什麼噪音競爭呢?

  也許人太多,必須放大嗓門纔能被聽到?但是,最近這些年,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在沒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長大的,對話的只有父母。

  再說我的咖啡館兒。酷玩先生收起了電腦,游戲男孩兒也走了,只有第一個女人還在打電話,不過現在她聲音小了許多:她在哭。

  她的這通電話顯然比我預想的要更重要。我心想,『我也曾經這樣呀。』

  我還記得,許多年前在倫敦背包旅游的時候得到消息,我在悉尼的一個好朋友去世了。我不知道該乾什麼,所以我去一間咖啡館兒,給她寫了一封告別信。

  公共場合,我在流淚哭泣,人們看著我,但沒有不滿的意思,他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當我告訴一位同事我准備寫這篇文章時,她笑了,『啊?你——澳大利亞人要說別人嗓門兒大?』

  或許我們真是高音喇叭?我從來沒想過這問題,或許這就是我在中國如魚得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