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為『世界睡眠日』,中國睡眠研究會日前發布了《2017中國青年睡眠現狀報告》,『睡個好覺』成為青年人的奢望。有專家表示,中國青年人的睡眠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不規律的作息,對身體造成潛在危害。(3月20日《北京晨報》)
很多青年人缺乏睡眠,其中緣由,需『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很多青年缺覺是『都市夜生活,越夜越精彩』:熬夜看球、通宵網吧、把玩手機……享樂型生活方式的畫外音是『花開堪折直須折』,但夜生活擠壓睡眠時間,透支健康資本。身體是敏感的晴雨表,當缺少睡眠的身體亮起健康預警,青年自然會重審自己的生活作息。
不惜身體成本的拼搏,則是青年另一種缺少睡眠的狀態寫實。因學習和工作導致的缺覺,外人想必是無法置喙什麼。社會競爭的事實擺在眼前,『比你優秀太多的人還在奮斗』的醍醐灌頂之音猶在耳邊,『龜兔賽跑』『躺在功勞薄上睡大覺』等對睡覺頗有負面指向的寓言和諷句是鞭策入裡。這些口口相傳,無形中坐實了睡覺休息之『恥文化』。但凡有上進心的青年以此警醒,把自己當成永動機來只爭朝夕。睡個好覺,自然就成了奢望。
把睡眠讓渡給工作學習,這種用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成為『蠻拼的』青年之方法論。但殊不知,這很可能事與願違。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起初投入工作時效率很高,一個半小時後會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急劇下降,兩個小時後會跌至低谷。如果這個工作節點還是放在晚上,其背離將會更加明顯。
為打破這種所謂的狀態瓶頸,有些人就用咖啡、濃茶和吸煙來進行『抗爭』。借助『外力』是趕跑了瞌睡蟲,也損傷了身體健康。曾習慣於用喝咖啡來熬夜的李開復在患癌之後,就表示生病誘因和不健康睡眠有關。成功人士的前車之鑒,值得青年人引以為戒。
習近平曾勸年輕人別總熬夜,關懷之語引來無數青年共鳴。『蠻拼的』是必須的,但也要踩住身體的『節拍器』,別再引以為傲於普通人一天只有16個小時可以用,但熬夜晚睡就有19個小時可以用。且不說這擠出來的3小時效率輸出如何,這背後的自我強行逼迫,恐怕也和勵志無關。『工作是千頭萬緒,攥著一千個線頭,但是一次針眼只能穿過一條線。』這種比喻,把工作和休息之間輕重緩急都有引申,青年人要『深以為然』。
稿源:荊楚網
作者: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