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測降雨量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觀雲識天』——天氣預報的重要觀測對象之一就是雲。現在,自動氣象探測設備的准確率越來越高,但氣象觀測員卻還依然堅守在每個氣象站點,按時進行人工觀測,看雲卷雲舒。
每天5次觀測『雷打不動』
早上7點,一些白領可能還沒從睡夢中醒來,而昆明太華山氣象站的氣象觀測員江春盈,已經開始一天的工作。檢查氣象探測設備、傳輸系統是否運行正常,檢查、判斷實時釆集的數據和夜間記錄是否准確。
盡管目前氣象探測手段越來越先進,自動化程度和准確率都越來越高,但對江春盈這樣的氣象觀測員來說,每天早上8點至晚上8點,每隔3小時一次的人工觀測依然『雷打不動』。
『主要觀測雲量和雲高,記錄整個天空的總雲量,以及最低一層的低雲量。』江春盈介紹。
需要准確識別29種雲
『在我們那個年代,人工觀測要讀溫度、濕度、氣壓、地溫等20多個項目。一天24小時,每小時觀測記錄一次。』昆明太華山氣象站站長李振榮介紹,現在人工觀測要簡單一些,只需要觀測降水量、雲、天氣現象這3大類。
在李振榮做氣象觀測員的時候,單就雲的觀測這一項,就需要觀測雲量、雲向、雲狀、雲高多個數據。特別是雲狀的觀測非常重要,氣象觀測員需要准確識別29種雲。『很多雲只要一出現,就代表某種天氣要來了。』比如鉤卷雲出現的時候,未來一兩天出現惡劣天氣可能性非常大。
現在,雖然每天人工觀測的次數有所減少,但還是無法被自動探測設備取代。『雷達只能探測到雨,但要區分陣性雨還是非陣性雨,還需要通過人工觀測。』李振榮說,將人工觀測與自動監測到的天氣實況相結合,就能為地方氣候科學研究和氣象預報提供基礎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