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3月27日電 題:『農村很大,足以裝下夢想』——記辭職返鄉創業年賺百萬的任全保
新華社記者靳赫、楊穩璽
任全保2008年從浙江衢州市一家單位辭職回鄉時,不少人覺得他這個23歲的大學畢業生『瘋了』,放著月薪5000元的工作不乾,回西北農村窮折騰啥?沒想到短短幾年,任全保不但取得年利潤過百萬元的業績,還讓全村世代相傳的種植模式變了個樣。
在寧夏平羅縣五香村,任全保一家小有名氣,因為村裡大部分水稻都要送到他家作坊加工後纔能變成大米,而且任全保也爭氣,不但考上大學,還在浙江找到了工作,畢業一年內,工資由每月1000元漲到了5000元。
但最後一次加薪沒多久,任全保提出辭職,『在外幾年,眼界變寬了,卻越來越想家,我的根在農村,我想回去乾一番事業。』任全保說。
單位領導不同意,親戚朋友也不理解,但任全保鐵了心,他以探親為名跑了回來,然後切斷對外聯系,半個月後,領導看出他態度決絕,只能發短信同意辭職。
回鄉後,任全保先接手了父親的水稻加工作坊,又把家裡給自己攢的60萬元娶媳婦、蓋房子的錢取了出來,全部用來建廠房、買設備,小作坊搖身一變成了水稻加工廠。父親氣得直跺腳,認為兒子是敗家子,把自己一輩子的積蓄『敗』光了,有段時間看見兒子在家就不肯進屋,蹲在門前樹下一個勁兒抽煙。
就在父子倆因經營理念不合而鬧別扭時,村裡的水稻熟了,新設備優勢顯現出來,加工出的大米品質高、賣相好,農民賣出了好價錢,周邊村民紛紛拉著稻子來加工,有時需要排一天隊纔能輪上。事後任全保算了個賬,廠子運行頭一年就掙了將近60萬元。
『還是你們年輕人有頭腦。』父親覺得自己老了,不再管著兒子。2009年起,任全保除了代加工,還直接向農民收購水稻,加工完自己賣,2013年7月,又成立了公司,專門做水稻收購、加工、銷售生意。
為了保證貨源穩定,任全保先後和周邊農戶簽下3000畝的收購訂單,產出的水稻以高出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設想很好,但過程挺波折。』任全保說。
公司成立第2年,由於天氣原因,村民的水稻爆腰率很高,加工後相當一部分成了碎米,賣不上好價錢,農民擔心任全保賴賬,隔三岔五地催他收購。
『當時別提多發愁了,但既然簽了合同,賠了也得認。』任全保說,他分析市場後,將大米按質量分檔次篩選包裝,整精米賣出了好米的價錢,而碎米則作為粥米銷售,由於收購量大、銷售順暢,不但沒賠錢,還比上一年多賺了20萬元。
任全保意識到,傳統一家一戶種植模式下,水稻產量和質量都難以保證。思來想去,任全保決定和簽約村民以『統種分管』的模式合作,即種地時任全保提供低於市場價的農資,並僱傭機械統一作業,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而種植過程中的打藥、施肥、淌水等管理工作由農戶來做,收獲的稻子由任全保全部收購。
這種模式下,不但水稻品質得到提昇,先進技術得以推廣,種植集約化水平也大大提高,村民每畝地投入成本降低100元左右,公司也因引導種植的水稻品種適銷對路,增加了收益,去年,公司年利潤達到180萬元。
『回鄉時,我就知道農村天地很大,年輕人的夢想可以在這裡實現。農業規模化、現代化還會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任全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