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熱評
搜 索
游泳將和畢業掛鉤 媒體:合不合適應該問清華學生
2017-03-29 09:34: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不會游泳,即便考上了清華,也可能拿不到畢業證。清華大學2017年全校教職工大會舉行,會上傳出消息,從2017級本科新生開始,游泳將與畢業綁定。新生入學後將進行游泳測試,不會游泳的學生必修游泳課,通過者纔能獲得畢業證。

  這兩天,針對清華這則『新校規』的討論,輿論場可謂極為熱鬧,其中『不會游泳不能畢業』這一條,更是讓所有人都找到了情緒宣泄點,紛紛表明立場和態度。可縱觀很多觀點可以發現,大多數人都僅僅站在『好與不好』或者『合適與否』的立場上,雖然一則公共事件的討論,觀點理應是多元豐富的,可將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放在一個具體事件上,則顯得過於牽強。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人們的看法。首先,『會游泳纔能畢業』來自清華大學90多年前的老校規,雖然此後由於學生規模擴大、場館有限等因素而中止,但說明這樣的規定不算新。廈門大學和上海大學的學生評論道:我們學校早就這麼規定了,每年還必須修滿多少學分纔算合格;而媒體的關注點則多以『此處應該有掌聲』『奇葩校規應該取締』之類的評論為代表。

  如果說討論針對的是校規本身的合理性,那還值得理解,但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人根本就是站在外圍的『吃瓜群眾』,任由自己的主觀情緒主導,發表一些根本不符合情理的言論。比如,有人說『會不會游泳根本不算什麼技能,自己不會游泳還不是照樣活得好好的』,還有人認為『清華大學就是在沒事找事,給學生徒增壓力』。

  我覺得,奇葩的倒不是清華校規,而是誤解校規的人。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具體到社會上的各種事情來說,就是對於自己生活情境之外的人,應該審慎判斷,對於一些陌生的事情,更應該理性研判。我一直都覺得公共事件的任何討論都有其公共價值。只是,討論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個多方意見的契合點,而不是發表情緒化的見解。

  我注意到,類似對一個大學校規或者活動的討論,往往最激烈、直接的參與者都是學校之外的社會人士,而該校教師和學生的看法,卻總是被淹沒在鼎沸人聲中。

  前幾年,北京大學的一些人事變更和規章制度的變化,常常會被公眾拿來與『北大精神』『老校長蔡元培』之類的話題扯在一起,可漸漸地,人們發現諸如『北大精神已死』『北大風骨不再』的言論,僅僅是外界的臆測和瞎想,最有發言權的還是北大的教師和學生。再比如,去年華中科技大學的潑水節也引發過巨大爭議,輿論發酵過後,該校一學生的《華科潑水節,沒你想象的那麼骯髒》,纔將喧囂的輿論拉到了應有的視角,文章意在表明外界對高校一些規章和活動的理解,是存在明顯偏見的。

  結合自身的體驗而言,對於這則校規,我真心覺得不值得大驚小怪。我所在的學校,早就把游泳課和必修課掛鉤,學生游泳不及格自然就要重修,開始時學生對此也會抱怨,直到畢業後纔會發現,學校的這個做法,對自己來說,實在太有好處了。或許有人要質疑,開設游泳課就能保證學生學會游泳嗎?游泳課非得與畢業證掛鉤嗎?恐怕很多人此時也是這麼想的。其實,這兩個問題已不屬於探討校規合理與否的層面,而屬於另一個維度了。

  我深知外界對於國內高校的某些看法,存在著多麼深的誤解,而這種誤解在清華、北大這些名校身上還會體現得更加明顯。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想把這種不被人理解的狀態,告訴給每一個人。目前也並沒有看到很多清華學生對這項規定埋怨或者恐懼,相反,最熱鬧的還是外圍的觀眾。正因如此,更有必要將發言權交給那些即將體驗『新校規』的清華學生。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