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打著電子商務、消費返利等幌子的傳銷變種
萬家購物被查處後,一系列以購物傭金分成為賣點的消費返利網站頻頻崩盤,相繼被曝光。一些平臺甚至打出150%返利的口號,相關事件涉案總額已達數百億元。
2016年,公安部曾發文提醒,不少傳銷都打著電子商務、消費返利等創新經營、投資模式的幌子。記者調查發現,由於開辦一個返利網站,在斷鏈後再起爐灶的成本很低,這一現象如同『病毒』般此起彼伏、難以斷絕。
在一位業內人士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位於上海楊浦區的一棟商務樓,見到了一位『虛擬貨幣』投資公司的負責人李某。據這位業內人士介紹,他也曾是萬家購物的區域代理。
李某向記者介紹了由消費返利演變而來的『虛擬貨幣投資』:通過區域代理發展下線參與虛擬貨幣投資及返利,發展下線還可以拿『對碰獎』,第一層的區域代理能得到以下所有層級銷售額總和的44%作為提成。
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春泉認為,這種模式得以持續運作的途徑,即不斷吸引消費者進入購物網站消費,用後期消費者投入的資金來支付前期消費者的返利,是典型的『龐氏騙局』。當電商以返利的名義『拉人頭』,而沒有實質商品交易時,其實質就是采取線上形式的傳銷。『受害者往往先甜後苦,一些人甚至就在賭能否在平臺倒閉前回本。』
劉春彥分析,目前這類事件有三大特征:一是商品金融化,從過去的實物買賣,轉變為沒有實質、特定性的商品;二是對象隱蔽化,由於是線上交易,不少參與者可能無法判定自己的上下線究竟是誰;三是操作專業化,不少過去都在類似平臺上操作過,學會這些把戲後自己另立門戶。
劉春彥表示,如果不加以嚴控,這種騙局蔓延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一些高額消費返利類網站誇大或虛構運營模式前景,通過發展人員和非法吸收資金維持運轉,已涉嫌違法犯罪。消費者也應認清其實質,防止自身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