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4月6日電 據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6日披露,去冬今春青海湖首次出現赤麻鴨大規模集結,數量達2.6萬餘只。
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不僅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中亞、東亞兩條候鳥遷徙路線的交匯點,每年在青海湖遷徙停留的候鳥有92種超過20萬只,是中國境內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最為集中的繁殖地。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數據顯示,至2017年3月末,工作人員在青海湖南岸共和縣江西溝鄉附近水域監測記錄到集群分布的赤麻鴨約2.6萬餘只。
『過去赤麻鴨只有少部分會留在青海湖過冬,而像今年冬末春初大規模集結在青海湖還是首次。』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調研員何玉邦說,『經初步分析認為,此次在青海湖大規模集群的赤麻鴨應為在中國國內甘肅、四川越冬的種群,二月底受降雪影響而到青海湖邊覓食。』
據了解,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前期對赤麻鴨進行了GPS跟蹤,發現該物種一般在越冬時會從青海湖向南進入四川境內,再向南進入三江並流區域直至孟加拉國和緬甸境內,同時部分在北遷時進入蒙古國境內。
『青海湖地理條件特殊,地下水幾乎常年保持恆溫,(冬天)看上去冰天雪地的地方卻有大量的不凍泉水,為候鳥提供了必備的生存環境。』何玉邦說。
據了解,赤麻鴨屬雁形目鴨科,一般在每年開春後會遷來青海湖,並分散在湖邊灘涂沼澤地活動,2012年時該物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之中。
此外,近日公布的青海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結果顯示,2004年至2016年,青海湖面積增大169.67平方公裡,相當於26個西湖的面積。
『青海湖水位上昇,濕地面積擴大,泉眼增多,水生物和水草不斷增加,也是吸引候鳥數量增加的原因。』何玉邦介紹,為保證赤麻鴨在青海湖有足夠的食物,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通過濕地補償辦法,將周邊種植作物有意識灑落在候鳥越冬采食區,以保證其補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