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以『Emoji』表情包為主角制作的《Emoji》大電影將在今年7月登陸美國院線,國內有望引進;近來,引發收視熱潮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中,網友為劇中人『達康書記』制作的表情包也在網上熱傳,並成為該劇的『流量擔當』。如今,源源不斷的新『表情』持續出現,表情包文化日益繁榮。本版今天推出『小表情大文化·移動互聯網新生態』專題報道予以聚焦。
從論壇發軔,到QQ、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中呈井噴態勢,表情包玩轉了網絡社交圈;從被《牛津英語詞典》評為年度詞匯的『笑哭』,到兔斯基、阿狸等卡通自定義表情,表情包的形式正在日益豐富;從單一的『小黃臉』到以醫生、教師、明星等各行各業人物為題材的表情,表情包的用戶逐漸涵蓋了行業的方方面面。
移動互聯網時代,表情包已然成為活躍於社交軟件上的流行文化,甚至出現了『能發表情絕不打字』的互聯網社交文化新生態。表情包背後包含的文化基因,以及逐漸形成的產業鏈,成了當前值得關注和思考的文化新課題。
1、全民接受的線上交流方式
看到微信群裡發來『表情幽怨的貓咪』表情包,並配著『滿臉寫著高興』的文字,90後網友『兔嘰醬』被逗得笑出了聲。她隨即打開自己手機裡的表情包收藏夾,從10多頁存儲項目中找尋合適的表情包回發。
從總體上看,人們在網絡社交上發布的表情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抽象化的字母或標點符號的組合,也就是『顏文字』,比如,表示笑臉的『?)』、表示傷心的『T_T』『QAQ』等;二是社交軟件中的各種人臉表情;三是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圖片表情。
圖片表情常以時下流行的明星、語錄、動漫、影視截圖為素材,再配上簡短、幽默的文字,制作成靜態或動態圖片,用以在聊天中表達特定的情感。這類表情符號常以成對或成組的形式出現,因此被人們稱為表情包。
最新出爐的《中國網民的信息生產及情感價值結構演變報告(2012—2016)》顯示,在選擇表情呈現情感上,70後到00後間各年齡段用戶都有側重,女性比男性更熱衷用表情符號表達情感,北方用戶相對南方用戶表達更加委婉。
聊天離不開表情包。表情包等符號已然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全民接受的線上交流方式,也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溝通要素。
2、有效彌補文字表達的缺陷
1982年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電子公告牌上第一次打出『:-)』符號,之後可愛而富於變化的『顏文字』表情在短信文本中傳播。現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表情包等貼圖表情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融合多種元素的互聯網文化。
如今,不少主流媒體在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中開始主動使用表情包。比如,去年由『指尖上的中國』工作室創意策劃,中國傳媒大學頭腦風暴設計團隊制作的『長征路上小紅軍』表情包刷屏微博,讓網民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深圳南山區委宣傳部還推出政務表情包『2.5次元萌系南山文明表情』,通過動畫表情傳遞文明正能量。新穎的創意、幽默的畫風,不知不覺間,『表情包文化』逐漸進入主流文化視野。
為什麼網民熱衷於使用表情包?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調查發現,64%的受訪者認為,表情包在聊天中的最大作用是『活躍聊天氣氛,表達情緒』,49%的受訪者認為表情包能夠『彌補文字表達的缺陷,便於對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
在浙江工業大學注意力經濟學教授張雷看來,表情包是一種最直接表達情感的方式。以前常說『短信聽不出語氣,電話看不到表情』,網上交流更是缺失面對面交流時眼神、表情、語氣等要素,很多時候都無法用文字表達准確的含義,表情包的興起正是彌補了互聯網交流中這一部分的缺失。
山西傳媒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師周怡帆說,網民在社交網絡中使用表情包時,體現出的性格、語言風格等,讓同類人有了身份認同。其實,一個個表情包就是一個個故事,知道故事的『梗』,圈子裡趨同的人更能猜透互相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