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焦點新聞
搜 索
成都一個小區建集體菜園 同播同種同分享(圖)
2017-08-03 20:38:33 來源:成都商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1/3)▲小區車庫樓頂上的菜園

  (2/3)▲菜園裡面裝有雨水收集系統,灌溉都不用自來水

  (3/3)▲小區居民在為蔬菜澆水

  26日上午,周三,是『雅馨農耕隊』每周一次的『分菜日』。辣椒、紅苕尖兒、空心菜,肖家河街道興蓉社區興蓉南一巷7號院裡,各種整理好的蔬菜擺了一地,『李婆婆,你想要點啥子菜。』院委會主任樊俊英給86歲的李婆婆遞過一把蔬菜,雖然李婆婆不是農耕隊成員,但這是每季度給院裡80歲以上老人的一份福利。『哎呀,我們都想來參與,看你們種菜好鬧熱哦!』

  鋼筋水泥的城市,越來越難得尋一方綠地滿足人們的農耕之樂。2014年起,興蓉一巷7號院從綠化花壇到『車庫頂上的菜園子』,組建了『雅馨農耕隊』,以『集體所有』的方式,共同勞動、共同付出,共同收獲、共同分享,不僅每周都能分享到親手種植的綠色蔬菜,院落裡不相識的鄰居,也變成了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的和諧鄰裡。

  23戶人集體種菜

  種什麼、怎麼種都是統一安排

  興蓉南一巷7號院的第一個『菜園子』始於2014年,是院子背後的一排花壇,1.5米寬,不到10米長,地方有限,能種植的蔬菜也有限,滿足不了13戶成員的『口腹之欲』。可是環顧四周,盡是鋼筋水泥牆、瀝青石板地,又要從哪裡纔能找得到一片足夠大的土地來種菜,既滿足耕種之樂,又能讓大家都吃到健康環保的新鮮蔬菜?『以前就只有綠化,種菜美化環境還能吃,一舉兩得。』『雅馨農耕隊』的副隊長兼出納吳永輝告訴記者。

  2015年,院落環境重新打造,農耕隊看中了院子內側一排車庫頂上的空間,四個停車位,大約50平方米,開墾前,這裡是荒草、垃圾,長滿了『草鞋蟲』。在街道辦事處、社區的支持下,院落爭取到高新區公益創投《綠色家園》項目資金,『光是防水,就做了三四次。』吳永輝說,買泥土、紅磚壘成分界線,去年春節過後,車庫頂上的菜園子就正式播種了。

  『雅馨農耕隊』的種植方式跟一般的菜園不一樣,不搞『劃分田』『責任制』,而是『集體所有』,23戶自願報名的隊員們都要參加勞動,而種什麼、怎麼種,農耕隊裡有『總指揮』。

  農耕隊的隊長,是吳永輝的老伴兒梅全太,在老家務農的種植經驗,侍弄小小的菜園,綽綽有餘。老兩口一個負責管理,一個負責技術支持。核心成員還有院委會主任樊俊英、會計李玉蓮和負責運輸聯絡的王樹雲。

  『哪個季節該種什麼、怎麼種,什麼時候收,都是有統一安排的。』梅全太說,土地有限,把地分給大家,各家各戶種不了什麼,大部分城裡人又不會種,白白浪費了,統一種植管理好了,也是一道風景。農耕隊的管理,都被制定成了詳細的條條款款,制度甚至細化到,每次勞動誰使用的哪樣工具,都要登記在冊,及時歸還,不能私帶回家。『我們有完整的制度,沒有制度執行搞不成!』吳永輝說。

  垃圾漚肥雨水澆菜

  勞動通知寫上門衛小黑板

  整個7號院有住戶56戶,農耕隊隊員佔了其中41%。每周一、周五,是隊員的勞動時間,上班族把勞動時間安排到了周末,平時澆澆水。『以前就把每周的勞動通知寫在門衛的小黑板上,大家看到了互相說一聲。』樊俊英說,現在消息通知都轉移到了微信群裡。

  自己動手種菜,講究的是綠色健康和環保,打開搭著鋼材梯子的小門,踏上車庫頂,一片不大的菜園盡收眼底。雖然小,但菜品不少,辣椒、紅苕、南瓜……甚至還有薄荷和藿香,蔬菜種子、秧苗,多是隊員們從老家或是外出旅游時帶回的,少數需要購買,一戶湊幾塊錢就能解決。每年從春夏到秋冬,前前後後要種30多種蔬菜,一直沒斷過。

  在菜園的外側,兩個白色的雨水收集器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從樓頂接下來引水管把雨水引流到罐體中,罐體頂部又有一根防止滿灌的引流管通向排水渠,每個收集器能裝一噸水,除去特別乾旱的時節,基本上能滿足灌溉。『一共有四個收集器,還有兩個在後面花壇。』吳永輝說。

  雨水收集器的兩側,還有兩個不小的藍色塑料桶,裡面裝的是小區住戶家的廚餘垃圾,在封閉防臭的塑料桶裡漚上三個月,就是極好的肥料。『廢物回收,也是保護了環境嘛!』

  去年秋天,因為沒有經驗,買回來的泥土裡有一種叫做『土蠶』的害蟲,每到晚上九、十點,烏青色的、一寸多長的『土蠶』就從土裡鑽出來,爬到菜葉上啃食嫩葉甚至根莖,短短兩天就能把整個菜園的菜葉啃食光。『除蟲主要是物理除蟲,用辣椒水,或者是手捉。』吳永輝說,一開始,考慮到是晚上時間,第二天年輕人要上班,老兩口自己動手捉蟲,但實在是太多了,捉不過來。第二天,10多個隊員接到通知來支援,只用了短短2個小時,就把蟲捉光了。『有的年輕人夾到蟲不敢捏死,都夾來給我處理。』吳永輝回憶起來,忍俊不禁。

  農耕隊有名氣

  外地外國的社團都來參觀學習

  最近天氣熱,一到下午,蔬菜們就被曬得垂下了葉子。每天早晚都需要澆水,這些不定期的活兒,主要由隊長等5位核心成員來完成。『沒誰斤斤計較,我們退休了有時間,就多做點。』梅全太說。

  根據蔬菜生長周期的不同,種菜、收菜、施肥、翻土、除蟲,遇到這些『大工程量』的活,群裡通知一聲,有空的都會積極來參加。而上班族,或是有小孩的成員,周末會帶著孩子來體驗生活,感受自然。實在是騰不出時間參加勞動的成員,會主動給農耕隊提供一些用作肥料的油枯,也算是一份貢獻。

  每周三,是農耕隊固定的『收菜日』,無論收成多少,都會被平均分成23份,發給每一戶成員,如果確實不夠有所遺漏,下次也會按例補上。『比如說,這周只收了15根黃瓜,那還有幾戶就沒有,登記好,下次補上。』吳永輝說。

  由於菜園面積有限,院子裡還有部分人沒有參與到農耕隊裡來,羡慕得很。於是,農耕隊定了一條規矩,每個季度,至少給80歲以上的老人送一份菜,請他們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慢慢地,雅馨農耕隊和車庫頂上的菜園子有了名氣,北京、上海甚至日本也有社團和個人來參觀學習,『我們院子裡,一是人不多,二是職工宿捨,相互之間也熟悉,組織起來方便。』吳永輝說。

  曾經,院子裡的鄰居們也『關上門互不相擾』,如今,每周一次『接觸』,讓彼此之間熟悉起來,以前不理解院委會工作的,主動改變了態度,鄰裡間有什麼需要,也總有人伸出援手。如今的院落裡,鄰居們大多都笑臉相迎,不見冷漠。

責任編輯:遲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