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報名火熱,暑假學生一度面臨上『班』忙的現象。記者發現,公園、商場、地鐵口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不少人都在派發小學輔導、初高中提優的宣傳單。不少家長吐槽,一個暑假下來,上培訓班要花費上萬元。孩子也是疲於奔命,甚至有孩子一個暑假要報三四個班。(8月6日《現代快報》)
暑假期間,孩子被迫上多個興趣班、輔導班的情形,早已不新鮮,每年的寒暑假幾乎都會淪為『第三學期』。而聽從孩子意願來報班的情況並不多,大多是家長依照自己的興趣或者依照他人的做法,盲目跟風地給孩子報班,有的一下子給孩子報三四個班,致使孩子為逃脫進班而離家出走的新聞不時上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對所報的課程有興趣,纔能投入其中,努力學習,但是家長報各種班的時候,大多不會顧及孩子的感受,有的家長直言『雖然兒子現在不能理解大人的初衷,但他長大後至少不會因為我們捨不得花錢,不給他報名參加補習,而責怪父母』,如此做法,僅僅是為了花錢買個心理安慰,對於孩子的學習能起到提昇作用嗎?
假期就是假期,假期不能演變為『第三學期』。享受假期是每一個學生的權利,任何人任何單位都沒有權力剝奪學生的這一權利。『假期』,顧名思義,就是有別於在校期間的一個放松身心的時間段。假期,意味著休整,意味著養精蓄銳,意味著增長學校課程以外的知識與能力。放松身心,鍛煉身體,了解社會以豐富閱歷、拓寬視野,增強生活自理能力與生存能力,做義工志願者增強服務別人的觀念與意識,與家長溝通交流、一起郊游、爬山、欣賞音樂、制作手工作品等等,都應該是假期的應有之義。假期,不是將孩子塞進補習班便萬事大吉。
即便是從提昇學生學業成績方面考慮,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也沒有多少意義。一方面,各種培訓機構良莠不齊,有一些培訓機構兩眼僅盯著賺錢,通過虛假廣告招徠學生,一些學生進班之後,成績不僅沒有提昇反而出現了滑坡的情況。而隨著各地禁止在職教師有償補課禁令的出臺,許多在職教師已經退出補課市場,於是,補課班的『師資』力量基本上是一些大學生或其他社會人員,其教學水平堪懮。
另一方面,媒體不斷報道,近些年的『狀元』考生,絕大多數都沒有進過各類輔導班、興趣班,他們之所以成績優異,大多得益於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而現實中的一些家長,從來不讀書不學習,只是花錢給孩子報各種班,這種做法其實是本末倒置,抓芝麻丟西瓜。
不顧及孩子感受,盲目跟風給孩子報班,其實是攀比心理在作怪。這種做法的後果,就是花錢買罪受,不僅提昇不了孩子成績,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厭學情緒,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奉勸這樣的家長莫跟風,莫攀比,有報班的閑錢,還不如帶孩子外出旅游,開開眼界,放松身心。
稿源:湖北日報網
作者:曲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