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征和老齡事業面臨的新機遇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以下主要特征:
老年人口規模龐大,給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和醫療保健事業發展帶來壓力。我國人口基數龐大,老年人口規模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將居高不下。截至2015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2億,居世界首位,佔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約1/4。21世紀前半葉,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將持續攀昇。這就要求整個社會的養老資金支出、社會保障制度設計、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等都要以老年人口的總體規模為重要依據,並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加快老年病防治和老年保健事業發展。
快速老齡化進程與勞動力總量減少並行,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帶來挑戰。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擴大,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自2011年達到峰值後便開始逐年縮減,勞動力年齡結構也開始老化。這不僅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的養老負擔,也深刻影響著我國過去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加快經濟轉型昇級,將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依靠創新驅動,並大力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勞動生產率。
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總量大,家庭養老支持功能明顯弱化。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分戶居住現象日益普遍,引發家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家庭規模逐步縮小和家庭內部代際結構日益簡化兩個方面。目前,我國平均家庭規模約為3人,僅由夫妻二人組成的『一代戶』家庭(主要是空巢老人和空巢中年人)在所有家庭中的佔比超過1/3。同時,由於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很多子女沒有充分的時間照顧父母。目前,我國空巢老人比重較高,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加重了整個社會的養老負擔。
值得指出的是,未來二三十年即將步入老年的『新一代』老年人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預示著我國老齡事業面臨新機遇。一是受教育水平持續提昇,接受新事物及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普遍增強;二是積累了一定財富,具有較強的養老產品和服務消費欲望與實力;三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自理狀態預期壽命將會不斷提高,從而大大減輕老年群體在日常生活中對外部力量的依賴。這些新特點,使發展老齡事業、有效應對老齡化挑戰、妥善解決老齡社會問題面臨著新的機遇。比如,在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動下,智慧養老平臺快速發展,有利於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特別是精神生活上的需求;面向老年人的居家設計能夠為老年人洗澡、如廁等帶來巨大便利;依托現代通信設備建立起老年居家緊急呼救系統,在小區物業服務中增加老年緊急呼救響應服務,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等,都將讓老年人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和醫療服務。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我國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我國的老齡政策制度設計,不僅要著眼於完善資金支持系統、提昇養老的物質保障水平,更要著眼於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真正實現在『物質搞上去』的同時『服務跟上來』。應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的基礎上,有效發揮市場作用,推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發展壯大。除了大力完善老年人權利保障體系和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政府還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市場主體提供養老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老年人需求。同時,積極培育社會組織,發揮它們在社會化養老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強勁。但目前有限的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還遠遠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把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起來,高效整合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兩方面資源,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鼓勵個人從年輕階段就開始為應對老年護理風險進行資金儲備,有利於切實保障失能人員特別是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權益。
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性地位。家庭養老在經濟供給、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有獨特優勢。然而,當前家庭養老功能正在弱化。這就需要政府積極制定家庭養老支持政策,通過稅收優惠、經濟補貼等多種方式鼓勵子女與父母同住,減少老年人獨居現象。此外,政府和社會也應重視家庭照料者(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狀況,為他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和指導,促進有老年人的家庭健康和諧發展。
豐富養老方式,拓寬養老渠道。老齡政策制度設計應充分考慮未來老年人口的新特點,豐富養老方式,拓寬養老渠道。例如,未來老年人口的教育水平持續提昇,接受新事物、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明顯增強,應大力發展『智慧養老』平臺;他們大多實現了以房產為主要內容的財富積累,因而應大力創造條件,為『資產養老』方式的推廣開闢道路;等等。(翟振武陳佳鞠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