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23日電 近期,浙江一位准大學生嫌每月1200元生活費少一事引發熱議,不少網友感慨『如今養個大學生成本太高!』
從上世紀80年代背著水壺臉盆去學校報到,到如今手機、筆記本電腦、iPad成大學新生標配,幾十年間,中國大學生的『入學裝備』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條件提昇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但如今大學校園內越發明顯的攀比風氣也同樣引發人們思考。

資料圖:2016年9月,山西大學大一新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報到。中新社記者韋亮攝
1989年入學
——必備品是自己的飯盒
1989年,貴陽小伙楊勁松考入了西北輕工業學院(現改為陝西科技大學),遠赴他鄉求學。
回憶起自己的大學時代,他笑稱:『那時候的生活極其簡朴,入學的必備品是自己的飯盒,因為食堂沒有公共的餐具。』
楊勁松告訴記者,當年自己的生活費由家裡提供,一個月家裡寄80元,主要是用於吃飯,少量用於購買書籍、生活用品等,基本上沒有校外的娛樂花費。
『記憶裡,那時候大家都很節儉,除了學習用具,沒有能力購置其他物品。少數家庭條件好的,有隨身聽或者吉他。』楊勁松說。
大學期間,楊勁松和同學們的消遣娛樂項目就是打撲克,基本上沒有什麼開銷,他和同學們偶爾會結伴去周邊旅游,也是窮游,相機都很少,紀念照基本上沒有。
『當年也不流行出去吃飯,因為沒有錢,大家都是老老實實吃食堂。大部分同學平時打飯就是吃4毛錢的菜,有一點肉丁,一周纔敢吃一次肉,一份醬牛肉8毛錢啊!』
在學習方面,那個年代,磁帶、書籍對於楊勁松和同學們來說都是很珍貴的,大家都會特別珍惜,很認真地去聽、去讀。
『傻,但是很真實,生活很有厚度,回味起來還很留戀。』在楊勁松看來,現在大學生的生活和以前比,最大的差異是物質條件有了巨大的提高,孩子們很少有節儉、早日自立的意識。
『我們那個年代,基本上都是畢業了要馬上自立,不再花家裡的錢。除了基本生活費,很少能得到額外的錢用於娛樂等方面消費,每次放假回家都要買硬座車票,全程需要30小時。 』楊勁松說,那種吃苦的鍛煉特別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