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其實早有『共享』,現在只是蹭熱點?
當社會的『共享風』蔓延到大學校園時,有支持的聲音,也有反對的意見。
汕頭大學研二學生董思涵(化名)在談到『共享+校園』模式時表示,『感覺現在學校都是在濫用這些概念,其實學校本來就有很多設施就是共享的,比如圖書館、體育館這類資源,之前學校也有一些高年級的師兄師姐將自己的宿捨在假期租給別人住的情況,但是,現在什麼都可以加上「共享」一詞,感覺就在蹭熱點。』
『我不太看好校園裡各種東西都共享。』來自華北大學的吳森(化名)說:『像廚房、宿捨之類比較私人的地方,如果變成流動式的,會帶來很多安全問題,現在很多東西也是打著共享的噱頭,變相做廣告。』
當然,也有同學對此表示支持,『校園是年輕人的聚集地,也是創新的發源地。新事物很容易得到年輕人的接受並發展壯大,後期可以逐步推廣到全社會。』王康認為,『校園和共享理念的結合可以孕育很多創新的產品,再加上政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大力支持,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創新創業平臺。』
對此,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黨總支部書記杜式敏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源的充分利用,生活成本的節約和環保理念的傳播是『共享』帶來的好處。
談到是否應該在校園裡推行各種『共享』模式,杜式敏也表示支持,『特別是學生可以在這種模式下,得到更多的好處,比如共享廚房、共享宿捨,既讓學校的資源得到了利用,也節省了學生的費用支出,還培養了環保意識。』
但是,杜式敏認為,『共享』理念在校園推廣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教育和管理准備。
『共享xx』入校園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什麼
當『共享xx』頻繁登上網絡熱搜榜,學校也慢慢接受『共享潮』的進入後,什麼樣的共享模式纔是適合大學校園的,這是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
『符合共享、便捷、優惠、環保理念的「共享」模式纔是我們需要的,一些實用性並不強,並且沒有安全保障的,我們是不會嘗試的。』王康說。
湖北大學的魏羽(化名)就曾見過一些並沒有用處的『共享』模式。他告訴記者,『當時我在一些學校見到過「共享操場」,節假日或者寒暑假時通過辦卡就可以在學校操場鍛煉。但是,我覺得並沒有什麼用,因為還是有很多人可以不辦卡混進去。』
魏羽認為,只有一些平常使用成本比較高,又具有實用性的資源纔是真正需要共享的。
當『共享』接踵而來,學校也會面臨諸多問題,如何解決其中的矛盾,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杜式敏認為,高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要緊隨共享思潮的發展。『其實,這個概念在學校早就有過萌芽,只是沒有發展到今天這麼廣泛。』
杜式敏表示,現在社會上已經出現了許多由『共享』帶來的問題,學校也應對此有所准備。
『對於學校來說,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做好管理工作,發展真正適合學生的項目。』同時,杜式敏表示,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讓共享經濟在校園乃至社會發揮出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