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小朋友畫廊』籌款千萬元 『互聯網+公益』爆款怎麼玩
2017-09-01 20:51: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互聯網讓公益越來越好做

  『傳統公益往往由官方發起,而互聯網+公益打破了時空局限,通過自媒體能帶來很大的影響力,受眾的參與方式也變得多元。感覺公益越來越好做。』參與此次活動的一位網友說。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概念。移動支付興起和互聯網平臺發展,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的門檻——這一年,行善App通過記錄用戶步數,每走1000步,就可以為公益機構捐贈1元;江蘇科技大學學生團隊研發了聾人自然手語翻譯器,搭建了普通人與聾啞群體溝通的橋梁;公眾號e農計劃通過移動互聯網做電商平臺,向城市提供農產品,實現鄉村增收。

  『目前國內的公益募捐處於兩種極端,一是靠「賣慘」求著大家捐款,一種是站在道德制高點批評公眾,似乎在逼著大家捐款。』資深媒體人、CSR環球網發起人梁寶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次活動與以往大大不同。

  如今,創意型公益越來越多。去年,支付寶上線一款環保公益產品『螞蟻森林』,把每個人行走、線上繳費等行為產生的減排量科學地測算出來,用於澆灌自己的虛擬樹。一棵虛擬樹長成,支付寶就聯合公益組織在地球上種下一棵真樹。

  『The Voice Donor』公益活動中,用戶關注『為盲胞讀書』公眾號以後,根據提示點擊『讀』,便可自動獲取一段讀物,錄下一段音頻信息後,後臺會將這些信息加工成為一段有聲讀物供盲胞閱讀。

  高德地圖也曾經發起過有關『走失兒童』的公益活動,將走失兒童的信息匯總。父母一旦發現孩子走失時,可以一鍵報警或者實時上傳孩子照片,從而幫助家長盡快找到孩子。

  『互聯網讓一切人都可以幫助一切人,人們打開手機可以了解和參與很多公益項目。』南京大學公益學院創始主席侯印國說,『互聯網也打開公益項目全新的思維模式,給我們帶來無窮可能』。

  互聯網公益應提高透明度,讓網友更信任

  善款去了哪兒?怎麼使用?是不是有企業參與分成?『小朋友畫廊』H5火爆幾個小時後,質疑的聲音就出現了。

  對此,苗世明和騰訊公益分別進行回應,稱善款將用作WABC發起的『用藝術點亮生命』的項目,善款將先到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由愛佑分階段、按照項目打給WABC,並由愛佑對其進行監管,未來所有的賬目都將在基金會官網公開公示。

  網友的質疑並不無道理,互聯網公益興起後,網友們的熱心多次被惡意消費,造成『杯弓蛇影』的心理。

  平時很少參加互聯網公益的施帥鵬這次也沒有參與捐款,看到刷屏的畫作他也曾想過購買,『但我看到只是買屏保,不是買實物,所以就沒有購買。』他對互聯網公益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這個就像網購一樣,很多東西是見不到的,線上公益我的接受程度比較低,信任度不夠。』

  基金會中心網和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基透明指數顯示,中國基金會行業透明度為48.39分,距離滿分100分還有較大差距。

  基金會中心網副總裁陶澤認為,互聯網公益受到大量質疑,主要是因為透明度不高。慈善組織不僅要埋頭做事,同時也應該重視信息公開,用透明口袋來打消公眾的疑慮,建立公信力。

  騰訊公益項目財務披露顯示,2016年8月17日至2017年6月30日,WABC項目收入約370萬元,公益支出約233萬元,執行進度約63%,『現在項目捐款已經漲到1500萬元,這是對上海藝途公益基金會執行力的一次考驗。』陶澤認為,善款的使用計劃將吸引更多公眾的目光,如果WABC能夠在收入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通過主動的信息公開用事實證明把善款及時地用到了實處,讓公眾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捐款去哪兒了,將進一步贏得公眾更大的信任和支持。

  記者了解到,有繪畫天賦的患者也只是心智障礙人群中的一部分,大部分患有自閉癥的孩子並沒有過人的天賦,他們有些連生活都不能自理,表達自己的需求都很困難。從事特殊教育的毛潔說,她希望人們關注的不僅是這部分有天賦的孩子,還能關注到那些普通的心智障礙人群。(記者張敏李想)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