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莘莘學子開啟大學生活……高考恢復40年間,每個時代大學新生的行李都有些什麼?

大一新生報到,全家『護送』。
大一新生手拉肩扛沈甸甸的行囊、懷揣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走進校園,這道獨特的風景線幾乎成了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的集體回憶。
又是一年開學季,廣州日報記者走訪發現,這道風景線未必是00後的集體記憶了。最新快遞數據顯示,『行李比人先到、一身輕松上學,』用快遞將生活用品、衣服及被褥寄到學校成為00後大學生報到新的流行趨勢。自行車、洗衣機……包括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的大件行李統統都可以比學生先行『報到』。
50後、60後:一床被褥幾乎是全部家當
改革開放後,50後、60後迎來了上大學的難得機會。蘇女士是中山大學81級學生,她告訴記者,她們上大學的時候,本科生是『五代同堂』,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師兄師姐當時還在學校,其中有不少是已經參加工作後再讀大學的,因此自理能力明顯比應屆生要強。絕大多數同學自帶棉被、水桶、臉盆等到學校,用肩膀扛,用手提,往宿捨一放幾乎就是全部家當了。
70後:隨身聽、BP機漸成標配
70後盧勝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來到了中大,來自梅州的他依然記得,從家到廣州得坐十幾個小時的大客車或火車,當時家境一般,為了省錢,帶著咸菜解決兩頓飯是上學路上的標配。
同樣是標配的還有棉被與隨身聽、BP機。當時隨身聽流行於象牙塔,不僅可以聽英語,還可以聽歌曲、收聽電臺等。盧勝記得,他打工賺錢買了一臺隨身聽,後來用了十幾年都沒有壞。
80後:帶一箱衣服上學就夠了
進入21世紀,大學開始擴招,新校區、新設備讓很多上大學的80後輕松起來。80後李海鵬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學校准備了棉被、蚊帳、席子、桶與臉盆,個人只要帶上衣服,到學校買點衣架與洗衣粉就可以了。
那時,手機對學生來說還比較奢侈,學校每個宿捨的座機電話配上200元電話卡,成為『煲電話粥』最經濟的做法。後來,手機開始普及,電話卡逐漸銷聲匿跡。
90後:必備智能三件套
90後張璐拉著2個箱子就上了大學,從湖南到南京,僅僅帶了衣服。張璐告訴記者,學校也沒有准備棉被、席子等,到學校後師兄師姐會幫忙置辦生活用品。有經濟頭腦的師兄師姐會擺地攤,什麼東西都能在開學時買到。
相比前輩,『90後』上大學的應屆生無疑是高科技產品必備的一代,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是常見的必備『三件套』。張璐告訴記者,上大學的時候用苹果手機、苹果平板電腦的較少,學生多是用其他國產品牌。
00後:空手到學校報到
今年,00後開始上大學了,他們竟空手到學校報到,讓不少人慨嘆,新生手拉肩扛沈甸甸行囊、懷揣對未來美好憧憬走進校園的獨特風景線怕是要消失了。
原來,00後上大學,行李比人先到學校,可謂一身輕松。來自快遞的數據顯示,進入九月,大學迎來開學季,快遞行李空手上學成為00後大學生新流行。自行車、洗衣機……大件行李裡包括了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統統可以通過物流快遞搞定,極大方便了學生報到。
『現在每天有6000件包裹,是假期兩三倍,其中超過40%是大件。』有物流驛站負責人介紹,這些快遞大部分是學生生活必需品,包括被子、衣服等,甚至還有洗衣機、自行車和小家電等。(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