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而不是對事
『動機論』和『資格論』有一個強烈的共同點,那就是將討論『事』轉變為討論『人』。如此,則一次次的討論以不歡而散乃至問候對方母親告終,自然也就難免了。以前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諄諄教誨是,說話做事要『對事不對人』,就是針對這種錯誤思維方式的。
對同樣一件事情,不同人從各自不同的價值立場、現實利益和知識結構出發,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個世界是多元的,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事情因而也是多元而復雜的,很難說哪一個結論絕對正確。
當我們討論一個問題時,我們的正確目標應該是通過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獲得思想上的啟發,增進對問題的認識,幫助自身提高。高質量的討論總是開放的,因為大多數討論並不需要決策,所以不需要強求『共識』。高質量的討論總是伴隨著大量認真的傾聽。
但我現在發現,那些熱衷於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觀點的大V小咖中,有太多人參與討論的目的似乎只有一個,就是說服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他們希望的是說教,而不是討論,因此他們根本不懂得『傾聽』的價值。
而當他們感覺到用符合常識與邏輯的理性方式不能說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對話者時,如果他們仍想要佔領輿論的制高點時,便會不假思索地祭出『對人不對事』這一撒手?——如果你成功地貶低了一個人,那麼他的觀點自然也就變得沒有價值。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一舉解放了人們被壓抑長久的表達欲望,過去那些彼此互不關心的遙不可及的人們,現在相互成為了聽眾,他們再也用不著擔心自己說錯一句話而得罪什麼人。因為即使得罪了,也產生不了實際的後果。人們從過去說話小心翼翼、拐彎抹角、欲言又止,突然變成了大言不慚、大放厥詞、肆無忌憚。但是,卻往往『對事』捉襟見肘,『對人』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