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調查:超七成受訪大學生曾陷入生活費不夠用窘境
2017-09-11 13:50: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學生也有『糊涂賬』

  在長春讀大二的林婧回憶,上學期,父母嘗試在開學初就把自己半年的生活費一次打過來,讓她享受更多『自由』。『感覺突然就「放飛自己了」。』林婧說,沒有計劃的消費讓她『不知不覺』中提前兩個半月花完了全部生活費。

  韓璐就讀的福建師范大學位於家鄉福州,在『家門口』讀書的她沒有固定的月生活費。『父母通常會一次性打一筆錢,作為在學校時的伙食費,衣服和化妝品則直接在和家人逛街時一同購買。』當被問及每月的平均消費時,她表示『不清楚』。雖然偶爾會被移動支付賬單上的數額所震驚,但她承認不會因此嘗試記賬,『畢竟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已經固定了。』和韓璐有相同經歷的大學生並不在少數,而『無固定月生活費』和『不記賬』是他們的兩大共性。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調查顯示,當生活費捉襟見肘時,69.84%的受訪大學生選擇『節流』。

  北京一所高校的學生徐心霖每月僅花費1000元左右,她總結省錢的訣竅在於『少買不急用的東西』。她認為,一些需要耗費時間精力『二次加工』的零食,如蜂蜜柚子茶、麥片等,其實利用率很低,大多『遭遇』被遺忘直至被扔掉的情況,因此不如買東西的時候就多問問自己,『這件物品我真的現在就需要嗎?』

  半年前,自主創業的陳清清第一次完全實現了經濟獨立。在四川傳媒學院就讀期間,從發傳單、家教、婚慶主持到拍視頻,她做過的兼職種類有十幾樣。

  她回憶,自己的第一份兼職是為了給媽媽買生日禮物。當時缺乏工作經驗的她,只能選擇在飯店刷盤子這類對技術要求較低的體力活兒,提及當時的經歷她直言,『當時手酸的再也不想進任何飯店的大門。但我媽媽收到禮物那一刻的感動,讓我覺得,比起花父母錢的爽快,給父母花自己賺的錢給我一種特別的成就感。』

  然而即便在有能力賺錢養活自己之後,陳清清的消費觀念依然非常理智,甚至稱『自己比以前每月向父母伸手要1000元生活費時過得更加緊巴巴』。二十出頭的她和其他大學生一樣,有自己『種草』的包包和喜歡的鞋子,但她堅持不給一切沒有拿到手的錢開『空頭支票』。『因為當你真正拿到錢時,總是會發現還有其他七零八碎的用途。』陳清清說,每賺到一桶金後,她會將資金投入到更好的設備和人纔上,而不是自己用來『瀟灑』。

  雖然是一個堅定的『開源派』,但陳清清並不贊同大學生為了賺錢而賺錢的行為,『大學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節點,我們的大學生活不應該被生活費的多少所支配。』

  在『如何「開源」』的問題上,46.1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選擇『做與專業相關的兼職或實習』,44.56%的受訪大學生選擇『做家教』,37.14%的受訪大學生選擇『努力學習,爭取獎學金』,29.18%的大學生選擇『學校裡的勤工助學崗位』,選擇創業的佔9.28%。

  西南交通大學經管學院的輔導員任凱利在今年9月迎來了他的第五屆學生。在大學生生活費開支問題上,他表示『衣食住行學』應該作為大學生的主要消費類別,除此之外,用於培養興趣愛好、提高綜合素質的花銷也很有必要。

  他認為,大學生不僅要學會怎麼花錢,更要學會如何管錢。『養成記賬等財務管理習慣,不是為了督促大學生省錢,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每一筆開支都「花得明白」』。任凱利說,『這樣的習慣養成後,學生能獲得的受益是長期且可持續的。在未來,無論是規劃財富還是規劃生活,大學生們都能更加得心應手。』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大學生均為化名)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