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亂象
專家將ICO比作一把槍,『槍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看其掌握在誰的手裡。對於監管者而言,監管的方式既可以選擇向好人發放持槍證,也可以選擇先把槍沒收。』
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機構,聯合發布《關於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對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等形式進行融資的金融活動進行嚴厲定性:『代幣發行融資』(又稱『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這次主要打擊非法集資,控制風險,促使金融回歸本源。』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電子虛擬貨幣的立法工作正在進行中,ICO整體風險預警並不是『一刀切』,未來整治ICO市場,要遵循風險和創新平衡的原則。
擴張
7月25日,『區塊鏈ICO行業生態體系建設研討會』在貴陽舉辦,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境內通過ICO形式獲得融資的金額,已經超過傳統VC市場,單個項目募集人數普遍超過200人,構成非法集資要件,提醒有關部門注意,避免發生群體性金融事件。
此報告一出,監管部門和研究機構相繼對『代幣發行融資』的定性問題進行表態。
8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集證監會、銀監會代表,共同對『代幣發行融資』定性問題進行探討;8月24日,國務院法制辦在其官網公布了《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征求意見稿)》,其中第15條第二款指出:以發行虛擬貨幣為名義籌集資金的行為,如果違反國家許可及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有關部門將啟動行政調查;8月30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范各類以ICO名義吸收投資相關風險的提示》,指出國內外部分機構以ICO名義從事融資活動涉嫌詐騙、非法集資;9月2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省市金融辦(局)發布《關於對代幣發行融資開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指出:ICO本質上屬於未經批准的非法公開融資行為,涉嫌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證券、非法發售代幣,以及涉嫌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
在《公告》發布前,中國ICO業務正如火如荼。《報告》指出,2017年上半年,面向國內提供ICO服務的相關平臺共計43家,已經完成的ICO項目累計融資規模折合人民幣總計26.16億元,累計參與人次達10.5萬;此外,ICO融資規模和用戶參與程度呈加速上昇趨勢。
金融科技分析研究公司Autonomous的數據則顯示,中國參與ICO人次總數高達200萬;ICO平均每周銷售量從2016年的1.5個,上昇到2017年前四個月的2.75個,幾乎翻了一番。同時,初創公司今年使用貨幣數字加密技術共籌集資金130億美元,遠超區塊鏈初創公司獲得VC投資總額,較2016年增長6倍。
以以太坊為例,比特幣交易網K線圖顯示,以太幣價格2017年經歷了大幅上揚,從1月1日的56.67元,上漲至6月10日的近3200元,創下歷史新高。
除以太坊,其他代幣也經歷了火爆式增長。雲幣網的數據顯示,5月23日,量子幣上市交易當天最高價格高達66.66元,該幣初始眾籌價格僅為2元,漲幅高達33倍。
K幣創始人薛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所有通過ICO手段募集資金的公司或個人,鮮有沒達到融資指標的。
除ICO發幣方外,ICO融資平臺同樣呈急速發展的趨勢。以ICOAGE平臺為例,其官網數據顯示,ICOAGE平臺於2017年3月上線,融資額已超過1.7億美元,上線項目數量30多個,參與人次6萬多人,短短半年內,資產市值增長了678%,成為中國融資量第一的ICO平臺。
比特幣等老牌數字代幣也同樣火爆。比特幣交易的K線圖顯示,從2017年4月以來,比特幣價格逐漸走高,從6000多元一路震蕩上行,飆漲至8月份的32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