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苹果為何還是無法回美國生產
雖然富士康代工苹果手機一直被認為是整個苹果產業鏈的最低層級,但其實也被公認為苹果最無法替代的環節。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似乎並不認同中國制造工廠的不可替代性,他從競選總統開始就提出『讓工作崗位回到美國』、『讓制造業重新回到美國』,而且直接點名要讓苹果回美國開設工廠生產手機。早在上任之前,特朗普就已經直接向苹果公司CEO庫克表示,希望苹果能回美國建廠生產手機,而不是再在中國等國外地區生產。特朗普當時還承諾,如果苹果將制造轉移回美國,他將為苹果提供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包括大幅削減企業稅金。不過,從此次苹果發布的新款手機來看,『中國制造』依然是無法改變的現實。
顯然,即便苹果有心回歸美國制造,但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根據苹果公布的2016年供應商名單顯示,其在全球有766家供應商,中國大陸地區的供應商為346家,佔據將近一半。即便在日本、美國和中國臺灣的供應商,也多將生產廠設立在中國大陸地區。另外根據苹果公布的數字,2016年在中國共有300多萬人在為苹果工作,而且進入2017年這個數字進一步擴大。
盡管在中國銷售的苹果手機價格明顯高於美國本土,但其實『中國制造』是幫助苹果手機控制成本的最重要因素。有人按照特朗普的『美國本土制造計劃』進行過測算,如果苹果手機回到美國生產,那麼零售價格將大幅上昇。以當時在美國本土零售價969美元的iPhone 7 Plus為例,如果在美國本土生產恐怕價格將漲到2000美元,漲幅超過100%。
那麼這是不是僅僅因為美國的制造成本高呢?其實並非如此,有機構測算,如果苹果只是單純地在美國組裝手機,那麼每部手機的組裝成本只是從中國制造的4至10美元提高到30至40美元,這部分成本增長在苹果手機的終端價格中只佔到大約5%。
分析
苹果『美國制造』的難度在哪裡
事實上,缺乏工人和配套纔是『美國制造』的真正軟肋,因為美國已經缺乏足夠的產業工人和配套產業鏈。一家風險投資公司的合伙人就表示:『目前美國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已經不具備供應鏈。這種工業鏈不僅僅指的是原材料和核心部件,而且還包括具有一定能力的熟練技術工人。』
首先從工人來說,由於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直推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政策,將這類產業大力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美國則主要從事研發與設計方面的工作,因此美國很多大學甚至早就關閉了制造技術和制造科學方面的專業和課程。庫克在2015年接受采訪時曾算過這樣一筆賬,『美國苹果的高管估計,他們將需要8700名工業工程師來監督20萬裝配線工人;而在2014年,在美國完成大學級工業工程項目的總共只有7000名學生。』但相比而言,僅在深圳富士康,最高峰時就有著24萬名技術工人和工程師。
此外,由於美國已經脫離電子制造工業很長時間,相關的配套產業很不完整,無法形成一個龐大和復雜的供應鏈。『在深圳,不管你需要多少零件,你都可以在一天內至少找到10個供應商。』有專門研究供應鏈管理的美國教授這樣表示。而配套產業對於制造業特別是零部件繁雜的電子制造業尤為重要,不僅僅是在於配套半徑越短會使物流成本越低,更為關鍵的是,充足的配套產業能夠滿足制造業中訂單量劇烈波動時帶來的原材料需求變化,即能在短時間內湊夠緊急訂單所需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這對於制造上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強大的配套資源供應,可以有效降低制造上的原材料庫存量,從而減少資金的佔壓等。
苹果在全球的766家供應商中,除了超過四成位於中國大陸外,還在日本有126家、臺灣地區有41家,屏幕、芯片、鏡頭等元器件主要都集中在亞洲生產。真正在美國生產的只有69家。如果將主產於亞洲的元器件長距離運回美國組裝顯然是不現實的,但關鍵在於美國本土和周邊國家根本無法找到這些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