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88歲老太攜女帶孫輾轉萬裡回沈找記憶 贊嘆沈陽巨變
2017-09-20 14:19:49 來源:沈陽晚報  作者:李慶海 孫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88歲廣東老太攜女帶孫輾轉萬裡回沈找記憶

  一年就是一輩子重游五三故地贊嘆沈陽巨變

  1950年,21歲的女孩夏晶被分配到沈陽五三工廠工作,次年被調離沈陽。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時間,這段工作經歷卻成了她永遠難忘的記憶。2017年9月,目前在廣東居住的88歲的夏晶與女兒、外孫三代重返闊別了66年的沈陽,在沈陽晚報記者的幫助下來到沈陽五三工廠原址故地重游,重溫那些年的遙遠記憶。

  老人的求助尋找沈陽五三工廠舊址

  9月18日,沈陽晚報熱線96009-1接到了黃女士的求助。黃女士向沈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介紹,她88歲的母親夏晶曾於1950-1951年在沈陽五三工廠工作,1951年因工作變動離開了沈陽,從此再未回來過,如今想回工廠看看。

  為了滿足老人的願望,黃女士帶著兒子陪伴母親來到沈陽,希望重訪母親工作過的沈陽五三工廠,但得知沈陽五三工廠已經不復存在。黃女士也諮詢了一些部門,希望能夠找到關於沈陽五三工廠的信息,但均無功而返。『我們這次來,就是為了去五三工廠看看,哪怕什麼都沒有了,我們在那裡看看就好!』

  老人的回憶曾與朱德總司令握過手

  黃女士的母親夏晶回憶,大約在1950年,祖籍吉林的她被分配到沈陽五三工廠工作。來之前,她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工作,直到來到沈陽五三工廠,她纔知道這是一個兵工廠,同來的20餘人也被分配到不同的車間工作。

  她回憶,當時的工作餐是一天三頓高粱米飯與凍蘿卜,到了『陽歷新年』(元旦)纔能吃上面條。工廠的工人們努力工作,毫不懈怠。有一次,車間裡來了幾個陌生人,為首的一個人與夏晶和其他車間的工人們握手,連聲說『辛苦了』。待到這些人離開後,工人們纔從工廠的廣播得知,剛剛與他們握手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朱德總司令!

  隨後,夏晶離開沈陽調到哈爾濱等地工作,近幾年,隨女兒在廣東居住。

  晚報的幫助幾經輾轉鎖定原址地點

  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加上不清楚周邊街路名稱,夏晶並不清楚沈陽五三工廠的位置;她僅僅記得,沈陽五三工廠距離當時的市政府廣場不遠。

  夏晶一家人9月17日晚來到沈陽,9月18日一天查詢未果後,下午向沈陽晚報求助,20日一早又要離開沈陽;這也就意味著,要保證夏晶一家人有充足的時間再次游覽沈陽五三工廠原址,僅剩幾個小時的時間!

  記者多方諮詢了解到,1998年1月,東北機器制造總廠沈陽五三工廠兼並重組,並查詢到東北機器制造總廠是現在的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也就是說,沈陽五三工廠應該就在惠工廣場西側的團結路附近!同時,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也向記者證實,那裡有一座五三工廠的招待所,目前依然存在。

  晚報的陪伴記者陪老人探尋工廠原址

  9月19日上午,記者與老人一家一同前往沈陽五三工廠原址,尋找當年的印跡。

  在團結路南側,記者找到了當年在沈陽五三工廠工作過的老員工。『五三廠早就沒有啦!你們看那邊的樓盤,那兩座高樓的地方就是五三廠的原址!』沈陽五三工廠的老員工告訴記者,五三工廠已被拆除,原址上興建了新的樓盤。

  有一位熱情的沈陽五三工廠員工家屬帶領記者一行人來到了五三招待所。這是一座五層的黃色小樓房,樓東側有一個鏤空的寫有『國營五三招待所』的招牌。『終於找到了!』雖然在夏晶的記憶裡,當時還沒有這個招待所,但再次見到了『五三』的字樣,她也十分興奮。祖孫三代在招牌下進行了合影。

  意外的驚喜老人找到了同齡的老同事

  『前面的小區裡全是五三工廠的退休員工!』熱情的員工家屬告訴記者。於是,記者一行人繼續向附近的望遠小區進發。剛進小區沒走幾步,我們就找到了老人的『老同事』們。

  其實,夏晶此次來沈陽還有一個心願,就是能找到當年在同一車間的一位同事。由於工作變動,兩人從此失聯。當年這名同事對夏晶很是照顧,夏晶也希望能在這次沈陽之行中找到她。

  巧的是,同樣在沈陽五三工廠工作過的、今年同樣88歲的宋桂英也是在1950年來到沈陽五三工廠工作的。她說,後來,夏晶的這名同事也被調走了,並沒有住在望遠小區。雖然略有遺憾,但兩個有相似經歷的老人卻成為好朋友,並邀請對方今後有機會一定要到自己家去。老人們一起回憶著當年工作和生活的那些細節。

  老人的感嘆如今沈陽發展得這麼好

  隨後,記者又陪同一家人前往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限於時間原因,老人未進入廠區,僅在門前與家人合影。

  除了這兩個地方,路上看到的風景也讓老人收獲頗豐。在沈陽工作的1年時間裡,老人外出時間較少,僅對當年的市政府大樓印象深刻。此行路過市府廣場時,老人指著原市府大樓告訴記者:『原來這裡沒有這麼大的廣場,都是小平房。市政府也只有兩層樓,顏色也沒有這麼亮。真希望這座樓永遠都不拆!』

  一路上,沈陽的變化也讓老人一家贊嘆不已。經過南北快速乾道時,老人的外孫不禁感嘆道路的通暢;吹來的清風帶來了清涼,也讓他們感嘆沈陽的乾淨整潔。『60多年了,發展得這麼好!』老人感嘆。

  分別時,老人再次表達了對本報的感謝:『多謝你們,讓我在有生之年實現了這個願望!』

  我們用陪伴致敬老一輩城市建設者

  剛剛過去的9月18日,我們牢記歷史,不忘革命先烈的犧牲奮戰;而9月19日,我們在這次沈陽五三工廠原址之行中,又上了全新的一課。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正是無數像夏晶一樣勤勞能乾的勞動者們,用辛勤和汗水,改變了我國『一窮二白』的面貌,為祖國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當代社會,我們更需要學習當年那些新中國建設者踏實肯乾的精神;也許他們只是一個個平凡的人,但他們的功績已經融入整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中。讓我們通過這次沈陽五三工廠原址之行,向新中國的建設者們致敬,向為建設沈陽而付出的人們致敬!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