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焦點新聞
搜 索
入園難、擇校熱、城鄉差距大 教育如何能公平有質量
2017-12-04 20:33:08 來源:半月談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學生們進行『變臉機器人』科學實驗周良攝

  公平而有質量:新時代教育的新使命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十九大報告中的這句話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強烈共鳴。『公平』『質量』兩個詞,彰顯出黨和政府縮小教育鴻溝的決心,概括出新時代我國教育的新使命,明確了教育改革征程的新方向。

  更好的教育來自對公平的持續堅守

  教育公平、均衡的實現,是社會不變的期盼。學前教育入園難、中小學擇校熱、城鄉教學質量差距大……人們希望,政府能繼續啃下這些『硬骨頭』,努力減少教育不公平現象。

  『公立幼兒園要提前大半年報名,私立幼兒園要提前一年半報名……』孩子還沒有出生,懷孕5個月的彭女士已經開始考察住所旁邊的多家幼兒園。『在北京,要有戶口纔能上公立幼兒園,而且需要提前排隊報名。希望政府進一步增加投入,解決民眾在家門口上放心幼兒園的問題。』

  從小昇初擇校熱到課外補習熱,折射出教育均衡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廣州小學家長張女士無奈地說,我們也並不想讓孩子的課餘時間都被課外補習班充斥,但是重點學校、重點班都要考,都要看排名、競賽證書,我們不去上就與好學校無緣。希望國家真正落實教育均衡,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不要讓大多數家長以犧牲孩子童年、快樂為代價去搶少數的優質教育資源。

  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也是廣大農村群眾的深切期盼。浙江省德清縣雷甸鎮中心小學校長陳雲希望,進一步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讓農村孩子享受到更優質教育。同時從體制上入手,培養一批農村學校優秀教師,並留住這些教師長期在農村任教。

  遼寧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朝陽鎮大河南小學王佳妮是這個僅有2個老師、13個學生的村小三年級小學生。她說:『我們學校很小,沒有城裡學校那些先進的電腦、活動室。我希望來支教的志願者叔叔阿姨能給我們多帶一些書,給我們多上一些美術課、音樂課,讓我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連續5年超過4%,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投入纔能有規模、有質量、有水平。』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海東說,希望投入能更加『扶弱補短板』。

  更好的教育來自對質量的不懈追求

  『加快教育現代化』『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十九大報告對教育質量設立的新目標回應了民眾的現實需求。

  『素質教育喊了很多年,但學生課業負擔卻越來越重。』不少家長這樣對記者說。衡量『好教育』的標准到底是什麼?目前政府和社會仍然以昇學率、分數作為主要指標,這導致我們的教育價值取向仍然是功利的,這需要教育部門切實引導改變。

  十九大代表、遼寧盤錦市高級中學年部黨支部書記、主任楊丹說,新的高考政策設計初衷非常好,引導大家去思考小學、中學各階段的教育目標,讓孩子從小樹立職業規劃,清楚自己的方向,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教育應該是『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大學生創業企業『輔導君』董事戴立說,十九大報告提出:『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作為中國在線教育的先行者,『輔導君』團隊深受鼓舞。

  『互聯網教育天然具有分布式教學、面向全世界提供服務的特點。大涼山村級小學的留守兒童,只要教室裡有一根網線,就能通過網絡平臺與名校的哥哥姐姐實時交流。我們希望充分調動全社會優質閑散教育資源,為兩億中小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盡綿薄之力。』戴立說。

  『「雙一流」應完善動態評選,有「准入」有「退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炎龍建議,應不斷完善改革高等教育學科評價機制,考慮學科建設布局的區域協調發展。

  杭州大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明權說,作為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未來科技,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學習方式。在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小班化』一時難以全面鋪開,我們期盼借科技之力,加速個性化教育的趨勢,讓教育變得更溫暖。

  更好的教育根本是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十九大報告中的這句話,引起教師和家長的廣泛共鳴。

  『現在最不好做的是小學老師,因為多種原因,一些老師不敢批評學生,難以糾正家庭寵愛孩子帶來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帶到初中,就更難糾正了。』十九大代表、遼寧營口市第六中學教師丁唯秀說,立德樹人教師是主導,十九大報告提出『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教育部門和社會輿論都應該保護教師的工作權,家長也應正向配合教師工作,共塑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廣東小學學生家長、教師家屬程先生說,當前教師的付出與收入還是有差距。作為小學班主任的家屬,感覺這份職業不僅責任重大,而且非常辛苦。希望政府在改善教師待遇方面加大力度,在編制上、收入上,讓教師有更多獲得感。

  杭州一位『二娃』母親說,現實中,有些老師習慣了被家長『放在眼裡』,甚至會暗示家長對其『表示表示』;有些家長自身信奉『不送禮不好辦事』,選擇主動輸送『糖衣炮彈』;有些家長雖對這種『表示表示』深惡痛絕,但不得不隨大流,因為『不送禮,心不安』……真心期盼這種怪圈能早日被打破。健康的家校關系需要制度環境,也需要良好的社會土壤。(半月談記者王瑩餘靖靜鄭天虹)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