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蟹王』黃春:誰說崇明蟹養不大
2018-02-22 11:23:38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顏維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春走基層】

  新春時節,位於長江口的崇明島,已是滿眼綠意。駕車過長江隧橋,沿著陳海公路一路向西北,道路兩旁的松柏快速向後閃過。車快開到陳海公路盡頭時,便是綠華鎮了。

  綠華,鎮如其名,散發著迷人光彩。見到『蟹王』黃春時,他正和鄉親們一起在蟹塘忙前忙後。『這幾天在收尾了,清塘消毒,准備放苗!』黃春說著抬頭擦了把汗,咧嘴笑了。剛剛忙完的一年,又是崇明蟹豐收的一年,『清水蟹』的品牌越叫越響。

  崇明蟹,始稱老螯蟹、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作為中國第三大島的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接之地,每年入冬時節,成年的中華絨螯蟹不遠千裡,紛紛游至崇明島附近水域,在咸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

  20年前,土生土長的崇明人黃春還只是在長江口兜售蟹苗。那時,上海長江隧橋尚未動工,崇明島依然孤懸江海,通往外界唯一的交通工具還是渡船。黃春開挖蟹塘,把從長江口漁船上收購來的天然蟹苗投放在蟹塘裡養殖6個月,待小蟹養成紐扣般大小的蟹種(俗稱『扣蟹』)時,賣給來自陽澄湖等全國各地的養殖戶。

  崇明長江河蟹苗種是全國有名的優良蟹苗,陽澄湖大閘蟹的故鄉就在崇明,可在崇明本地為什麼總是很難養大?黃春不甘心。2009年,在外奔波多年的黃春『洄游』崇明,潛心研究河蟹養殖技術,一心要打破『崇明蟹養不大』的說法。通過人工種草、水質調控、餌料配制、科學投喂等手段,重點對良種研發、親本提純復壯、池塘生態養成、配合飼料利用、病蟲害預警預防等進行科學管理,『崇明小蟹』搖身一變成了肉白而嫩、味鮮而美的『清水蟹』,他也成了鄉親們眼中的上海『蟹王』。

  黃春說,螃蟹喜歡在清澈乾淨的水體中生活,需要水草為其營造生長環境,同時螃蟹也是一個『宅男』,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尤其是脫殼階段特別喜歡安靜,不能被打擾。過去,養殖戶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采用魚蟹混養的模式,『四大家魚』亂竄乾擾了螃蟹的正常生長。而如今,蟹塘內只有生活在水面上層的花鰱魚和白鰱魚,這兩種魚既能夠吃浮游生物,調節水質,又不會影響到水底螃蟹的棲息。

  起早貪黑和崇明蟹打了20年交道,黃春有講不完的故事。他常說自己就是一只螃蟹,獲得長江母親饋贈的蟹苗,然後帶著蟹苗闖江湖,走到更廣闊的天地歷練自己。但走得再遠,總要回到故鄉。『我熱愛當農民,更以在崇明島當農民為豪,眼下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島,我們養蟹人也要行動起來。』黃春說。

  黃春在綠華鎮建起的標准化養殖基地取名『寶島蟹莊』——在他眼中,故鄉崇明島就好比一顆綠寶石鑲嵌在長江的『飄帶』上——基地裡面有商品蟹養殖區、蟹文化展示體驗區和螃蟹品鑒區,游客能在這裡『識蟹懂蟹,心中有蟹,再來品蟹』。最近,身為上海市河蟹行業協會會長的他,還和崇明其他養蟹人一起,請來水產專家『頭腦風暴』,探索更加生態的智能化養殖模式。『崇明因水而生,水質是生態島建設的重要指標。現在蟹塘換水的方式是將蟹塘水直接排入溝湖中,再將外面的清水引入蟹塘,今年我們要通過養殖水體內循環的方式,實現「零排放」。』黃春說,他的願望就是更加科學、生態地養殖清水蟹,讓崇明清水蟹帶著世界級生態島的美麗鄉愁,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