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有科學素養的工程師
教育部的《行動計劃》中,對高校人纔培養做出了明確要求。比如,完善學科布局,促進相關交叉學科發展;加強專業建設,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纔培養模式;加強人纔培養力度,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推動高校教師與行業人纔的雙向交流機制。
還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專業;到2020年編寫50本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設50門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我們期待培養出未來能在我國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中發揮領軍作用,並有潛力成長為國際一流工程師、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優秀拔尖人纔。』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鄭南寧特別提出了『具有科學素養的工程師』這一目標。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大量面向實踐、面向工程的科技人員。『我們需要科學家,但不是要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科學家。』
人工智能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熱點,也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面對這一時代召喚,西安交大的人工智能試驗班也在試圖走出一條人纔培養的新路。
『我們想通過這次辦班,在教學組織、學科交叉融合、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探索一流人纔的培養模式。未來,其他專業和方向的人纔培養,也可由此得到借鑒。』鄭南寧說。
孫宏濱介紹,在課程設置上,他們將充分借鑒國外大學的相關課程,包括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伯克利分校等。在課程設置的理念上,也是強調『少而精』,注重課程學習的深度,通過講授基本知識鍛煉學習能力與思維方法,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和知識創造的空間。『在教學方式上,試驗班將采取小班教學,我們計劃強化課堂互動,增加小組學習、開放式實驗與問題研討,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學術判斷力。』
什麼樣的人適合念『人工智能』?孫宏濱說:『在人纔選拔和評價方面,教授團隊意見非常統一和明確——要把興趣、能力與潛力作為選拔與評價的重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專業建設是個系統工程
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鍾義信曾在一篇論文中指出,根據北京郵電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實施的『全國高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計劃調查』表明,很少學校的教學計劃能夠表現『文理相交、理工融通』的交叉科學精神。他建議,為了學習、理解和掌握『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學生的知識結構必須包含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基礎科學、應用技術的基礎知識與綜合能力。
在去年的人工智能產業大會上,王萬森專門就新一代背景下的智能專業教育給出了設想。他認為,人工智能不是一個孤立專業。圍繞著『智能科學與技術』這一核心層,其整個體系還包括衍生層、復合層和交叉層。衍生層指的是知識工程與知識處理、智能自主系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工程、機器感知與理解、機器學習等領域;復合層是『人工智能+X』,即向行業延伸拓展,如智能教育、智能金融;再外一層,是交叉層,也就是人工智能與IT領域傳統學科專業的交叉。
總之,人工智能專業要建好確實不容易。
『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學科特點,培養具有本校特色的優秀人纔。』鄭南寧指出,每所學校的專業建設情況和人纔培養方式各不相同,但有幾個基本問題是值得注意的——教師隊伍的建設、課程體系的建設,產教融合、著眼未來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的有機結合。
鄭南寧補充解釋說,在人工智能人纔培養中,學校要特別強調實踐環節的設計,重視和企業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企業的高水平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為學生開設課程,企業和學校可以共建高水平的實習、實訓基地。
『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科技發展的趨勢,如何適應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教育部的《行動計劃》是對這些問題積極主動的回應。我們高校也要認真思考,在人纔培養上怎麼邁出新的一步。』鄭南寧提醒,發展人工智能也應態度嚴謹,不能一擁而上,不能搞『大躍進』,謹防出現『浮躁風』。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