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身份證』,全球通行,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有義務保護擁有它的小生靈。
21日西湖孤山畔,北裡湖水域,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的專家們打算將杭州的第一張『全球身份證』頒發給西湖小鴛鴦。

全球每年環志候鳥數百萬只,而杭州的候鳥鴛鴦,2018年6月21日是首次被環志。
『全球身份證』——鳥類環志是指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鳥環由鎳銅合金或鋁鎂合金制成,上面刻有環志的國家、機構、地址(信箱號)和鳥環類型、編號等。
能給鳥類發證的,只有國家林業與草原局下屬事業單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所屬的全國鳥類環志中心。
合金腳環,內置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合金腳環小小一只,像是戴在女人小拇指上的那種戒指,當然它更高科技,內置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第一張身份證,為什麼選擇小鴛鴦
鴛鴦本是候鳥,它能在西湖定居、過冬、繁殖,這是很有意思的變化。把西湖出生的小鴛鴦的遷徙路線記錄下來,它會飛走,還是常住西湖?它若飛走,還會回來杭州嗎?這些都可以是全新的動物學課題,對於動物研究有很深遠的意義。
公民有義務保護戴環小鳥
古語有雲『雁飛舊道,燕歸故巢』,說明很早人們對候鳥的遷飛就極感興趣。
戴環志的大鳳頭燕鷗相傳在2000多年前,吳國宮女就曾以紅線縛在家燕跗蹠部,觀察返巢的習性。但科學性的使用環志,始於1899年丹麥教師馬爾坦遜(H.C.Martensen),164只佩帶鳥環的歐椋鳥經其手放飛。
目前環志研究已擴展到很多國家。除各國專業環志研究機構外,還組織了洲或世界性研究網絡,年環志候鳥數百萬只。
我國環志工作起步較晚,1982年在中國林業科學院建立了全國鳥類環志中心,1983年在青海省鳥島正式進行了我國首次鳥類環志試驗,此次實驗首次環志了304只斑頭雁、711只魚鷗。通過環志鳥回收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候鳥遷徙的時間、路線、范圍、高度、速度和種群數量、年齡等生態學規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鳥類環志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1、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接收並處理國內、國際環志回收報告。
2、每一公民有義務積極主動地向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提供觀察到和收集到的鳥類環志信息。
3、任何單位和個人收到環志信息時,須立即轉告給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將與此鳥有關的信息連同謝卡分別寄給直接報告人和間接報告人,並定期在全國性環志刊物中公布。
4、任何單位和個人,在中國境內回收及觀察到的國外環志鳥,應首先向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報告,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與有關國家的鳥類環志管理機構聯系,並將反饋信息及時通報給報告人。

- 李陽回應前妻家暴指控:教育女兒時發生言語爭執2021/09/01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