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人們曾這樣形容肥沃的黑土地。
我國東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去年,僅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糧食產量就達2762億斤,佔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強。
然而,由於東北黑土地開墾以來一直處於高強度利用狀態,土地肥力長期透支,加之重用輕養、土壤侵蝕等原因,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黑土變『瘦』了、變『薄』了、變『硬』了,給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帶來挑戰。
為了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2015年國家開始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東北一些地方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松深翻、輪作休耕、治理水土流失等多項黑土地保護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為黑土地『加油』。
記者調查發現,黑土地保護取得一定成效,農民保護黑土地的積極性也有所提高,但完全由農民投錢則不情願,東北輪作試點也將退出,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等地方財政負擔重。保護黑土地,既要抓好突出問題治理,又要謀劃長遠發展;既要采取有力治標措施,又要探索長遠治本之策,加強制度機制建設,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保護黑土地的合力。
當年攥出『油』的黑土遭透支
東北黑土區耕地的黑土層目前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開墾之初減少了約40厘米,部分坡耕地已變成肥力較低的薄層黑土
黑土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形成極為緩慢,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400年。全球黑土區僅有三片,分別位於烏克蘭第聶伯河畔、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國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糧倉。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和縣域耕地質量調查評價成果,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其中黑龍江省約1.56億畝,佔到56.1%。
多年來,東北地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但黑土地退化問題也隨之而來。
記者深入東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采訪,一些種糧大戶、合作社負責人反映,黑土地在退化、流失,部分土壤有機質不斷下降。黑龍江省北安市的一名種糧大戶,曾當著記者的面拿起鐵鍬,挖了不到一鍬頭深,便露出了黃土。『東北黑土層每年都在退化,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平均60至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20至30厘米。』
北安這名種糧大戶遇到的情況,在東北並非個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觀測發現,東北黑土帶的退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黑土從坡上流到坡下,土壤移動了,造成坡耕地質量下降;另一種方式是耕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下降。
黑土地變『瘦』了。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於它覆蓋著一層黑色的腐殖質,這種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松、最適宜耕作。老百姓常用『一兩黑土二兩油』來形容黑土地的肥沃。但過去多年的重用輕養導致黑土地有機質含量逐漸下降。
黑龍江省綏化市地處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區,耕地面積2846萬畝。2015年,綏化市開展的耕地地力評價數據顯示,與1982年相比,綏化市黑土壤有機質含量由4.3%下降到3%,降幅達30%。
2017年農業農村部、發改委等6部門制定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指出,據監測,近60年來,東北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區下降1/2,遼河平原多數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已降到20g/kg以下。
老百姓形象地說,現在的黑土地越來越『饞』,化肥越上越多,黑土地越來越硬。
黑土地變『薄』了。水土流失導致的黑土層變薄,則是東北黑土帶面臨的又一個問題。賓縣位於黑龍江省典型黑土帶的東南端,地勢高低起伏,是一個『五山、半水、四分半田』的淺山丘陵地區,坡耕地分布面積大,侵蝕溝較多,長度100米以上的侵蝕溝有4000餘條,水土流失非常嚴重。並且侵蝕溝多生成於已墾坡耕地上,在損毀農田糧食減收的同時,造成土地支離破碎。
東北黑土區侵蝕溝專項普查(2013)結果顯示,東北黑土區侵蝕溝長度超過100米的有29.6萬條,僅溝道本身就損毀土地600萬畝左右。治理水土流失專家、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興義說,目前治理的侵蝕溝還有限,溝道侵蝕整體仍處於加劇發展的態勢。
數據顯示,目前,東北黑土區耕地的黑土層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開墾之初減少了約40厘米。部分坡耕地已變成肥力較低的薄層黑土,有的甚至露出了底層的黃土,成為老百姓眼中的『破皮黃』黑土。
要像養小孩一樣用心呵護黑土地
『參與黑土保護利用試點後,有機質含量高了,種出的水稻口感更好,更綠色健康,去年我們的水稻賣到了5元多一斤』
為了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2015年起,國家安排資金,在東北四省區17個縣(市、區)實施為期三年的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每個試點區試點面積10萬畝。2018年,國家將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擴大到32縣(市、區、旗、農場)。
不久前,記者走進黑龍江省海倫市自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豆田。合作社理事長付正武抓起一把黑土攥成了團,松開後黑土又散開落地。『這就是好土,黑土保護讓地變得松軟,抗旱保?能力增強。』付正武回憶起前些年種地,一年比一年多下肥,怕肥少了減產,掙不著錢,黑土地患上『化肥依賴癥』。
海倫市是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縣,自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承擔試點的新型經營主體之一。付正武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走在田裡軟綿綿的感覺,手往地裡一掏就是坑,『抓一把土手感相當舒服』。付正武說,2015年承擔黑土地保護試點後,黑土地肥力增加,大豆畝產量能達到400斤。
海倫市前進鎮雙泉村萬畝有機雜糧基地,原來是低窪易澇的中低產田,從2015年開始,村民利用當地秸稈、牛羊糞便等,同時積極清理河溝淤泥作為基質,按照一定比例堆漚有機肥,拋撒還田。同時,采取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米豆雜輪作等技術模式,提昇土壤肥力,實現低窪類型區旱田黑土地的保護利用。
這幾年,春耕之時,雙泉村萬畝有機雜糧基地都會施大量糞肥。『以前不是有句老話嗎,「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從養殖場買來「困」了一冬天的糞肥,用它來制作有機肥老好了!』雙泉村黨支部書記吳彥龍說,堆肥漚制過程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導致發熱,溫度上昇,進而促進有機物分解,經過發酵,制成有機肥,上到地裡之後,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
為了保護好黑土地,黑土保護利用另一試點縣——黑龍江省樺川縣做了一系列探索。樺川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楊忠生說,從實踐情況來看,米豆輪作旱田模式、水稻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黑土保護模式,都是養地提高地力的有效方式。剛開始推廣時,並沒那麼容易,農民幾十年形成的耕作習慣,哪怕一丁點兒改變,都比較費勁。
『我們心慌啊,一點閃失就得搭上一年的收成,雖然技術很好,第一年還是猶豫。』黑龍江省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德山說,農民都不信,怕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導致減產,縣農技推廣中心的人就跟蹤、盯著我們,生怕不用有機肥。為此,楊忠生沒少當著農民面做『擔保』。黑土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實施第二年之後,趙德山就認識到黑土保護的重要性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土壤變得疏松了,現在用腳都能踩下去,以前都踩不下去』。
『這兩年夏天,拿鐵?一挖,就能發現秸稈翻埋的地方產生了一層有益菌。秋整地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地變松軟了。』哈爾濱市雙城區新民村嵐顯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承擔著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合作社理事長吳嵐顯說,下雨後壟溝裡看不到水,滲到了地下,土壤吸收水分、抗旱保?的能力變強了。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2015至2017年,黑龍江省9個試點縣項目區土壤監測數據顯示,各項指標均達到預期,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比2015年試點實施前提高3.6%,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54個等級。通過抓試點,建機制、推模式,發揮項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省落實黑土耕地保護示范區建設面積1000萬畝。
黑土地保護正在見效益,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品質,增加了農民收入。在趙德山看來,水稻穩產高產優質,主要得益於這幾年黑土地保護。『參與黑土保護利用試點後,有機質含量高了,種出的水稻口感更好,更綠色健康,去年我們的水稻賣到了5元多一斤。』趙德山切實感受到了黑土地保護帶來的好處,對黑土越來越有感情。
趙德山說:『保護黑土地就像養小孩一樣,需要用心去呵護,我做過對比,隔著一條道,參與黑土保護的地塊和沒參與的,產量和品質都明顯不一樣。』
記者從黑龍江省土肥站了解到,黑土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各試點縣(市、區)依據當地黑土地耕地退化突出問題,因地制宜地將相關技術進行集成,初步探索出平地玉米連作區、平地輪作區、緩坡型、低窪易澇型、西部風沙乾旱區及水田等六大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模式,並且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在部分地區進行示范推廣。
今年3月,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印發的《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中央財政通過現有渠道積極支持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發展,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
不光耕地輪作『歇口氣』,還要秸稈還田『加油』
輪作讓病蟲害減少,讓黑土地『歇口氣』,提高土壤肥力;秸稈直接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耕層理化和生物性狀
開展耕地輪作試點,是黑土地保護的有效措施,根本目的是解決連作造成的土壤養分偏耗,實現耕地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克東向榮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去年種了7000餘畝玉米,今年輪作改種大豆,每畝補貼150元。合作社負責人劉峰說,輪作讓病蟲害減少,讓黑土地『歇口氣』,提高土壤肥力。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說,近幾年,黑龍江省實施耕地輪作,以大豆為中軸作物,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加快建立米豆薯、米豆雜、米豆經等『三三』輪作制度,實現土地用養結合和各作物均衡增產增效。2019年,黑龍江省實際完成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1369.39萬畝,佔國家下達任務的105.3%。
為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管理,黑龍江省引用先進技術細化管理。試點縣(市、場)引入遙感技術監管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對於輪作休耕試點補貼,試點縣(市、區)采取人工實測與衛星遙感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對試點任務面積進行核查,作為補助資金發放依據,在核實項目區地塊上做到數字化監管,經得住審查。
前幾年,秋冬季、春播前,行駛在黑龍江的公路上,經常能看到田間焚燒秸稈產生的煙霧,嚴重的地方看不清前方車輛,一場旅行猶如穿越『火線』。這兩年,黑龍江加大秸稈還田力度,在保護黑土地的同時,也助力藍天保衛戰。
秸稈還田是黑土地保護最直接、最有效的技術。去年秋冬,黑龍江省通河縣啟農現代農機合作社找到了一種秸稈還田的好方法,先給秸稈噴一種微生物腐熟劑,然後再將秸稈翻埋到地下30厘米深處。經過腐熟的秸稈在地裡更容易腐爛,保證全量還田。
『當時我們30多臺農機一起噴,半個月就乾完了4萬畝地,把2萬噸水稻秸稈還了田。』合作社理事長安永全說,從這幾年的實踐效果看,黑土地土壤耕作層達到了30厘米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3%以上,產量也增加5%以上,農民嘗到了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甜頭。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在黑龍江省綏棱縣上集鎮寶田村,1030畝綠油油的水稻連成一片『稻海』,這片寶田綠色水稻高產示范區近年持續開展水稻秸稈粉碎深翻還田、增施有機肥等黑土保護模式,成效明顯。寶田村黨支部書記連忠林說,經有關部門測算,示范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以上。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年來,黑龍江省大力推廣秸稈直接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耕層理化和生物性狀,提昇黑土耕地基礎地力。去年秋冬季,黑龍江省秸稈還田面積超過1億畝,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昇黑土地地力。
東北黑土板結情況近年來漸趨嚴重,一些地區形成了堅硬的『犁底層』,耕層變淺,蓄水保?能力下降,影響糧食生產。針對黑土板結情況,2008年以來,黑龍江省財政累計投入17.03億元用於深松整地補助,補助全省深松整地作業2.59億畝次。綏棱縣副縣長劉潤偉說,深松整地的地塊土壤耕層結構進一步優化,不易形成徑流,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滲率和土壤蓄水能力,提高農田抗旱能力。
為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2017年7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東北黑土區侵蝕溝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啟動,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興義擔任首席科學家。張興義說,水土流失雖然在全國區域都有發生,但東北黑土區的情況更為嚴峻。
侵蝕溝的修復和治理看似簡單,關鍵是填埋後不再重新生成。『我們增設滲井實現水流垂直入滲,布設暗管建立地下導排水系統,這是消減地表匯流衝刷力、阻止再次成溝的關鍵技術。』張興義說,以秸稈填埋為主體的侵蝕溝復墾技術為例,基於溝道整形和溝底鋪設暗管後,秸稈壓實打捆填埋,上層覆蓋半米土,再沿溝線橫向修築攔水土埂,埂前鋪設滲井至地面。
當暴雨來臨時,水流會被土埂截住,並沿滲井垂直入滲,以此變侵蝕溝道地表徑流為地下暗流,削減水流衝力。那麼,填埋後的秸稈是否會因腐爛導致溝道塌陷?項目組系統調查測定,初步發現填埋10年以上的秸稈仍在土底部保存完好,未出現明顯塌陷。張興義帶領團隊走出一條水土流失治理新路。
2018年以來,黑龍江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631平方公裡,超額完成任務,累計投入資金2.1億元,實施24.42平方公裡坡耕地治理,以及801條黑土區侵蝕溝治理項目。
期盼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范圍再擴大
基層乾部普遍希望,國家增加深松整地補貼總額,提高秸稈還田機械單機補貼額度。同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黑土地保護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農民保護黑土地積極性有所提昇,黑土地保護取得一定成效,但完全由農民投錢則不情願。此外,東北輪作試點明年退出,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等地方財政負擔重,都給黑土地保護帶來挑戰。
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姚宏偉說,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區,國家沒少投錢,每畝地投入一二百元,雖然農民逐漸意識到黑土保護的好處,但讓農民自己掏錢用於黑土保護,積極性不高。海倫市海北鎮農民王益生種了200多畝地,他說,深松整地每畝可獲補助最高20元,但實際成本每畝得50元至70元,仍需要農民拿出一部分配套。這就導致一部分農民不開展深松整地,帶來土壤板結現象。
東北地區輪作試點即將退出,不利於黑土地保護。去年農業農村部印發《2019年種植業工作要點》提出,『調整優化試點區域,將東北地區已實施3年到期的輪作試點面積退出』。付正武說,輪作對保護黑土地效果明顯,實現土地用養結合,不僅減少病蟲害,還改善土壤結構,提高糧食產量,隨著150元/畝輪作補貼的取消,農民輪作的積極性可能會降低。
秸稈還田、深松整地,地方財政投入大負擔重。2018年黑龍江省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安排省級財政投入28億元,2019年增加到43億元。除了省級財政投入,市、縣兩級也需要配套。比如黑龍江省秸稈深翻還田,每畝補貼40元,省裡拿32元,市、縣拿8元。記者從海倫市了解到,近幾年當地投入1億多元,用於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財政持續投入壓力非常大、負擔重。
部分用於黑土地保護的機械設備不足。一些基層乾部反映,在黑土地保護項目實施中發現大型耕翻機械少,比如能夠很好完成秸稈深翻還田要求的農具主要是進口犁具,一臺機器20多萬元,對農民來說價格比較高買不起。
黑土地保護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今後,要進一步聚焦突出問題,創新技術模式,統籌土、肥、水、種及栽培等生產要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確保黑土地保護取得實效。基層乾部期盼,進一步擴大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范圍,通過田間工程措施減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增加資金額度,給予黑龍江更多傾斜。同時,要充分發揮試點的示范帶動作用,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充分調動農民保護黑土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多方合力,久久為功。
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為東北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特別是恢復大豆種植,壓減地下水開采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付正武、楊忠生等期盼,國家進一步增加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並在東北繼續推行這一試點,加快促進米豆輪作,加快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減少井灌稻區地下水開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黑龍江省耕地面積大、平坦連片,機械深松作業對於保護和提昇黑土耕地質量意義重大。秸稈還田是提昇黑土耕地質量最清潔、路徑最短的措施,更是秸稈綜合利用的最佳途徑。基層乾部普遍希望,國家增加深松整地補貼總額,提高秸稈還田機械單機補貼額度。同時,積極探索設立黑土地保護引導性基金,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黑土地保護。
- 《長津湖》票房超《李煥英》 暫列中國影史榜第二2021/10/31
- NBA球員年收入排名出爐 詹姆斯居首 前十名都有誰?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