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山海起新潮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開啟新征程
2021-05-24 18:03:29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銀川電(記者王磊、李鈞德、張亮、鄒欣媛、馬麗娟)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5年前,在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系。25年來,閩寧之間守望相助,從單向扶貧到產業對接,從經濟援助到社會事業多領域深度合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閩寧模式』,為寧夏脫貧攻堅提供了不竭動力。

  2020年11月16日,昔日『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告別貧困,閩寧協作掀開新的一頁。在寧夏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之際,閩寧兩省區全領域、廣覆蓋、多層次的深化協作不斷推進,攜手繪制的鄉村振興新藍圖正徐徐展開。

  幫扶『不剎車』:從一棵草到一條鏈

  清晨,53歲的劉昌富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工作人員正在菌草育苗棚裡忙碌,想著郁郁蔥蔥的菌草苗即將播種到300畝大田,老劉心裡說不出的愜意。他的『產業』坐落在寧夏永寧縣閩寧鎮,這是福建與寧夏牽手共克貧困的起點。

  1996年,福建和寧夏兩省區黨委政府根據中央開展東西扶貧協作的決策部署,決定全面開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正式奠基。

  如今,閩寧村已成閩寧鎮,人均年收入由500元增加到14961元,這個當初『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戈壁灘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小鎮。

  幫扶離不開產業,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佔?發明的用菌草種植菇類的實用技術,被列為最早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之一。上世紀90年代,林佔?帶著菌草技術到寧夏,駐村幫助農民種菇增收。

  20多年前,剛從山大溝深的寧夏西海固搬遷到這裡的村民們,既沒見過菌草,也沒見過雙孢菇,顧慮重重。此時,敢想敢乾的劉昌富帶頭在自家院子裡蓋起菇棚,經過林佔?手把手指導,嘗到發展新產業的甜頭。『頭一年我就掙了7000多元。以前哪裡見過這麼多錢?』劉昌富說,見到了實惠,村民紛紛建棚種菇。

  『一棵草』產業的帶動效應正在溢出。晉江商人陳德啟將釀酒葡萄種在賀蘭山下,莆田老板林玉清把南方艾草引到六盤山麓……一個個扶貧產品通過閩寧協作的平臺落地寧夏,為『苦甲天下』的西海固貧困家庭播撒著增收希望。

  地處寧夏中南部的西海固囊括了9個貧困縣區,2020年11月16日,隨著最後一個貧困縣西吉縣脫貧出列,寧夏西海固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

  邁向鄉村振興新征程,閩寧協作路徑正在優化。

  在同心縣麻疙瘩村,泉州人雷燦煌的草畜一體化基地正在對當地的養羊方式進行一次深層次改造。走進養殖基地,8000多只杜泊羊塊頭要比普通羊大很多。雷燦煌說,一只成年杜泊公羊體重可達120千克,出肉率比普通羊高出20%,秘訣在於他引進試種了蛋白含量高的高效牧草,一畝地的喂養效率是傳統青貯玉米的好幾倍。

  由福建福清籍華人林文鏡創建的融僑集團,2019年起在固原市投資打造高端肉牛生態產業園。『農民育肥一頭牛利潤約3000元,而經過我們的專業屠宰和精細分割,一頭牛的利潤超過5000元。後期我們還可以生產牛排、肉餡、火腿腸等半成品、成品,牛肉的附加值會進一步提昇。』融僑豐霖肉牛生態產業園負責人謝志強說。

  如今,已有5700家福建企業(商戶)入駐寧夏,8萬多福建人在這裡從業,閩寧產業協作成為寧夏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支橕。

  鄉村謀振興:從『扶著走』到『帶著飛』

  『以前我幾乎天天泡在政務服務中心,為行政審批打印的材料有時重達兩噸。』寧夏首創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劉祺超說,自從固原市『163』政務服務模式落地後,九成以上的工作通過線上直接完成。

  2019年,固原市審批服務管理局組織審批服務人員分批到漳州、廈門體驗學習,之後推出的『163』政務服務模式,撬動固原市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提昇。

  據介紹,福建先後選派援寧乾部11批183名、專業人纔2000多人次到寧夏傳導理念、傳播技術、傳授方法,把『馬上就辦』的作風,『效能建設』的理念,『網格化、精細化』的社會管理模式,以及『生態意識』『市場意識』等『福建基因』廣泛注入寧夏。

  暮春時節,六盤山間的梯田上果樹花開。紅梅杏、矮碪苹果、大果榛子等經濟林裝扮著西海固大地,也橕起了西海固人的腰包。

  2017年,固原市依托數十年生態建設成果,提出將生態紅利轉化為增收紅利的『山綠民富』發展戰略。作為全國森林覆蓋率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的省份,福建無私地分享踐行『兩山理論』的經驗和智慧。

  2018年開始,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平均每兩個月就要飛一次西海固,為當地『種出風景,種出產業』出謀劃策。在數十位福建專家的輪番『帶飛』下,固原林草示范工程已經篩選出40多種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品種進行推廣種植。

  『20多年前第一批福建援寧乾部來到寧夏時,打井打窖,修建梯田,援建學校是當務之急。而到了我們第十一批,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傳經送寶成為重點。西海固已經脫貧,我們要為當地鄉村振興留下一些管長遠的東西。』第十一批福建援寧工作隊領隊黃水木說。

  協作『低落差』:從單向度到全方位

  寧南山區彭陽縣農產品展銷對接中心裡,紅梅杏脯、亞麻籽油、生態雞等農特產琳琅滿目,二樓8個直播間裡不同企業的主播正熱火朝天地『線上帶貨』。

  這座嶄新的農產品展銷對接中心,是去年6月彭陽縣赴福建龍岩市武平縣調研學習農村電商發展經驗後建成的,全縣所有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合作社在此入駐。

  2019年,彭陽縣在福建廈門市思明區的對口幫扶下脫貧摘帽。為了幫助彭陽在鄉村振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思明區將眼光放在了省內同年脫貧的幫扶對象武平縣身上,創新開啟了『一區帶兩縣』的『1+1+1』新模式。

  從『先發幫後發』到『後發互相學』,『1+1+1』進一步完善了東西部結對幫扶關系。『武平和彭陽有相似的農業基礎、產業結構,一些產業數字化的昇級經驗先「取道」武平,再「轉輸」彭陽,最大程度避免了「幫扶鴻溝」效應。』思明區委書記廖華生說。

  過去,閩寧協作的定位一直是『福建所能、寧夏所需』。而閩寧協作的當下,雙方共同的課題是攜手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優勢互補。

  企業是嫁接兩地優勢、聯通雙方市場的關鍵一環。『借助東南沿海地區的資金、技術、人纔,可以盤活寧夏當地豐富優質的農特產資源,進軍全國市場,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企業自身也能壯大。』閩商林小輝在寧夏紮根近10年,他在固原市隆德縣投資建成的閩寧扶貧產業園,如今已入駐企業60家。

  走進隆德縣扶貧產業園區,機器隆隆、人員忙碌,這裡生產的馬鈴薯粉絲,將擺放在福建超市的貨架上、火鍋店的餐盤裡;產自六盤山高原綠島的中藥材,經加工後將出現在東部地區的醫院藥房……

  閩寧協作25載,從單向的扶貧解困到全方位深度合作,『融』的領域不斷擴大,『扶』的形式更加豐富,『合』的平臺持續拓展,為東西部協作注入新內涵。

  在今年2月25日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閩寧鎮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跨越幾千公裡的山海情誼還在繼續,閩寧協作正在揭開新篇章。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脫貧攻堅答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