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岩頭自然村一角。(王敏智攝)
煙雨朦朧、群山環繞的烏岩頭自然村,小橋、流水、古道、古樹、古建,宛若一幅水墨丹青。
45歲的陳元彬,不時放下手裡的活,倚門眺望村頭。
『來了,來了。』一輛大巴駛來,他趕緊招呼妻子准備茶水,自己則冒雨迎了上去。
這是當天中午『竹隱泉』民宿迎來的第三批客人。
烏岩頭位於浙江臺州市黃岩區寧溪鎮,坐落在著名的黃(岩)仙(居)古道上。從古道旁雖有些斑駁仍難掩昔日風華的店鋪,可回想烏岩頭昔日的繁盛。
但這個古村落一度也嚴重『空心化』。寧溪鎮2013年統計的數字:烏岩頭房屋空置率90%,其中30%坍塌損毀;300多村民,僅有5戶老人留守。
當2013年黃岩區邀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楊貴慶教授團隊對烏岩頭自然村整體規劃改造時,幾乎沒人相信這個蕭條的村落能夠再煥生機。
但黃岩區和楊貴慶團隊沒有放棄,在無數次溝通、分歧、再溝通後,將烏岩頭打造成一個修舊如舊的藝術村落,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來訪。
和陳元彬一樣,外出務工經商的烏岩頭人紛紛回村開辦精品民宿、農家樂和土特產店。不僅如此,村裡還吸引外來投資建起了書吧、文創工坊和民宿。2019年,烏岩頭被評為浙江省3A級景區,全村旅游收入突破200萬元。
烏岩頭,又見到了幾近消失的裊裊炊煙。烏岩頭的『復活』,也是黃岩西部山區鄉村振興的縮影。
『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誰還願背井離鄉?』黃岩區區長包順富說,『引來專家教授,建立科研、教育培訓與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相融合的鄉村「產學研」機制,是黃岩推進鄉村振興的成功探索。』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田生科,就將他的實驗室搬到了黃岩山區,在寧溪鎮嶺根村開展『精品柑橘綠色智慧栽培模式構建及技術集成示范』項目研究。2018年,田生科作為黃岩區柔性引進的高端人纔,在嶺根村流轉200餘畝土地種植質優價高的『紅美人』柑橘,直接幫助周邊50多戶群眾增收,並帶動全鎮新增1500畝柑橘種植基地,新增650餘個就業崗位。
活躍在黃岩鄉村的教授,還有指導農戶種植中藥材的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談獻和,有歷時5年打造出網紅『版畫村』的浙江師范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夏盛品,他指導建設農村文化禮堂500多家,讓文化融合鄉村,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院校『大咖』的下沈,帶來了全新發展理念,拓寬了黃岩區基層乾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視野。
平田鄉黃溪村有一個500畝茶園,種在被稱為『臺州大水缸』——長潭水庫周邊的黃毛山山頂。從村裡到茶園的羊腸小道,要步行近兩小時,由於長期無人維護,野草遮蔽了茶樹。
2018年,平田鄉引進資金,打造農旅融合的『山野天露』,賣點就是在露營中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山水茶園的旖旎風光,日出日落、星辰雲海的浪漫情懷,吸引游客來這裡打卡,不提前預約壓根就訂不到露營帳篷。
27歲的村民戴建青是這裡的露營帳篷主管。他介紹,平時有30餘位村民在這裡上班,采茶季會有100多人來乾活,『帶動的就業雖然不多,但絡繹不絕的游客,讓附近村民的枇杷、楊梅、竹筍等土特產賣火了。』
從引資到引『智』,再到『智』資同引,黨的十八大以來,黃岩區緊緊扭住產業振興這個關鍵抓手,創建103個美麗鄉村精品村,2020年鄉村旅游人數突破130萬,旅游收入達到6700餘萬元。創辦農業龍頭企業24家,家庭農場365家,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發展柑橘種植戶8.5萬戶,年產水果罐頭10萬餘噸,產值達18億元。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昔日『空心村』又多了『煙火氣』。
『小橘燈』暖心工坊,是黃岩『無中生有』的神來之筆。
記者走進嶺根村『小橘燈』暖心工坊時,瞬間被這個由村委會底層樓房改建的『車間』吸引。只見數十位村民,或結繩、或壓塑料圈、或組裝瓶蓋,忙得不亦樂乎,正在為某品牌飲水杯組裝配件。
『每天都有50來人在這裡做工,工作很自由,還能照顧家。』嶺根村支部書記牟同耀說,區裡推進『東廠西擴』行動,號召一些在東部的企業,將部分需要手工加工的生產環節,挪到西部山區,不僅讓村民能夠就近掙錢,還節省了企業成本。
黃岩區已有54個行政村建起了「小橘燈」暖心工坊』。『我們以全域協作為抓手,推動資源要素上山下鄉,共同撬動鄉村全面振興。』黃岩區委書記陳建勛說,『鄉村全面振興,纔能實現共同富裕,纔能讓群眾不在異鄉嘆「鄉愁」』。
2018年,黃岩區與同濟大學在寧溪鎮烏岩頭自然村、嶼頭鄉沙灘村共建『鄉村振興學院』,把黃岩鄉村振興的實踐搬進了課堂。截至目前,這家行走在黃岩鄉村的學院,共培訓和接待來訪人員18095人次。
沙灘村也是楊貴慶團隊規劃的老街,從村頭到村尾,宋代的古物、古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紀初的建築風貌一覽無餘,置身其間仿佛穿越了時空。陳建勛說,『黃岩實踐,猶如一顆種子,我們期待它長成參天大樹。』(記者黃書波參與采寫:盧陽)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