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新春走基層?『天車哥』劉正東:20載春運歲月守護大橋平安
2022-02-05 09:37: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翟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鄭州2月4日電題:『天車哥』劉正東:20載春運歲月守護大橋平安

  新華社記者 翟濯

  位於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壩前、全長937.6米的焦柳鐵路黃河大橋為全鋼梁結構,不僅是焦柳鐵路的『咽喉』部位,也是晉煤、豫煤主產地『冬煤保供』的重要能源通道。

  今年42歲的劉正東,是中國鐵路鄭州局月山工務段黃河橋隧車間的一名橋隧工。春節期間,劉正東和工友們每天都要開著檢查車為大橋『體檢身體』。檢查車也被稱為『天車』,守護了大橋20年的劉正東,因為檢修業務熟練,被工友們稱為黃河橋上『天車哥』。

  春運期間,劉正東和工友開著天車檢查黃河鐵路大橋設備狀況。(新華社發許偉攝)

  進入春運,劉正東和工友們對大橋的檢查更為細致。大年初四上午11點左右,劉正東帶著3名工友來到大橋上,准備沿著鋼梁橋一側坡度達45度的鋼梁,爬上距離黃河水面42米的橋頂,檢查連接鋼梁的高強度螺栓。

  『尚彪,今天是你第一次到橋頂檢查,不要怕,往上走的時候不要看下面,抓牢踩實,只管看上面就行。』工友尚彪參加工作不久,第一次爬到40多米的橋頂檢查,緊跟在尚彪後面的劉正東不斷鼓勵他,幫他克服恐懼心理。

  到了橋頂,劉正東定了定神,抓緊一側的欄杆,和工友順著只有40厘米寬的檢查步道,小心翼翼地走向架設在大橋頂部的檢查天車。

  『橋頂的風非常大,平時地面有三級風,到橋頂就成了七八級,檢查一次渾身都能凍僵,手腳沒有知覺,回去用溫水洗臉10多分鍾也緩不過來。』工友喬春生對凜冽的橋頂風,有著切身體會。

  寒風瑟瑟的高空,劉正東他們穿得並不厚實,因為『穿太厚了動作不利索』。『上面的空間狹小,又在高空,5噸重的天車通過鏈條傳動,需要用手搖。一邊兩個人,同時搖纔能動,弄不好,車就脫軌了。』乾了20年,劉正東還是覺得天車不好開。

  鋼梁橋上的所有螺栓都是劉正東和工友們檢查的重點。劉正東總結出了『看、摸、敲』的檢查方法,簡單實用。哪裡有螺栓松動、折斷、鋼梁鏽蝕,都逃不過劉正東的『火眼金睛』。

  劉正東和工友通過天車一側的檢查通道,檢查鋼梁橋中部高強度螺栓。(新華社發王佔軍攝)

  進入春運,原先每月1次的檢查變成了2次。雖然鋼梁橋上的螺栓松動的並不多,有時甚至檢查不出問題,但劉正東每次都要上車,『不然晚上睡覺不踏實』。

  除了要在40多米高的橋頂檢查設備狀態,劉正東他們還要鑽到橋下,開著距離水面20米高的橋下天車檢查橋下各部位的狀況。從狹小的檢查口鑽到大橋的橋墩,雖然高度降低了,但危險卻增加不少。

  『橋下的天車比上面的更嚇人。』站在橋墩邊的一個橋下天車旁,劉正東正在解開固定天車的鐵鏈。『與橋頂上的天車不同,下邊的天車輪子是掛在槽鋼上的,沒有絞盤。4個人站在車裡抓住鋼梁拉車纔能前進,而我們腳下就是黃河。』劉正東說。

  風大的時候,天車通過槽鋼的接口處時,晃動的幅度非常大。『一旦天車有問題,可能直接就掉進黃河裡了。』劉正東說,檢查橋梁狀態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天車檢修好,保證萬無一失。

  劉正東和工友在檢查天車,確保萬無一失。(新華社發許偉攝)

  仔細檢查了幾遍橋下天車,確定沒有任何問題後,劉正東翻身跨進天車,掛上安全帶,手抓著鋼梁,和工友一起用力拉。天車緩緩地向大橋中間移動。劉正東和工友們走走停停,仔細檢查著頭頂上的枕木、各種螺栓,手中的檢查錘小心地敲擊著,聲音回響在黃河上空。

  『檢查和維修橋梁上的幾十萬條螺栓並不是太難,難的是更換橋梁上的枕木。』劉正東說,更換一根枕木,要把各種螺栓和附屬設置拆卸後,將鋼軌抬起來,露出一個大窟窿,『人站在大窟窿邊,七八個人一天只能換兩三根』。

  守護了20年黃河鐵路大橋,劉正東說自己和這座鋼梁橋的緣分在他小時候就結下了。劉正東的父親劉正平,1973年參加鐵路工作後就一直在黃河大橋上從事檢修工作,直到2001年10月份退休,28年沒有離開大橋。『七八歲的時候,就經常到橋邊看老父親修橋。』劉正東說。

  劉正東和工友開著天車向下一個檢查點轉移。(新華社發許偉攝)

  『如今,我和父親已經接續守護這座橋48年了。』一起經歷了48個春運,在黃河大橋下成長起來的劉正東,見證了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設、鐵路大橋的變遷,『一天聽不到火車通過的聲音就覺得少了點什麼』。

  雖然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險,但劉正東覺得乾一行就要愛一行。『我的工作就是養護這座大橋,確保春運期間能源運輸通道暢通,這是我的職責。』劉正東說。

責任編輯:楊金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