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新春走基層|百年老戲如何『漲新粉』?答案在……
2022-02-13 10:50:19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戴上胡子、穿上狀元袍、蹬上靴子、圍上披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文祖街道青野村戲臺旁邊的化裝間裡,村民們正在化裝。過一會兒,她們將會變成老生、花旦,為十裡八村的村民們奉獻一場五音戲表演。

  一名七八歲的小朋友趴在門口往裡面偷看。『那是繡花鞋,那是千金小姐的披風……我知道的。』她對旁邊的村民說。

  過年唱大戲、聽戲是青野村頗具特色的民俗之一。五音戲的劇目多以家庭倫理道德和當地婦女的生活狀態為題材,劇詞生活氣息濃厚,群眾詞匯豐富,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唱腔婉轉動聽,深受群眾喜愛。

  剛吃過午飯不久,78歲的村民李家美早早就來等著看戲了。她說:『年年來,年年都聽不夠。』

  2月10日,青野村村民在為表演前做准備。(新華社記者邵琨攝)

  在青野村,好多人都會唱五音戲,不少人從小聽到大,還有的人長大後就成了五音戲演員。

  『我小時候跟著村裡的大人聽,聽得多了也會唱幾句。13歲的時候拜了師傅,跟著學戲唱戲,一直到現在。』在對記者介紹自己成為五音戲演員的過程時,52歲的於秀萍還戴著扮演老生的胡子。每逢春節,連續七八天,於秀萍都要跟大家一起上午排練,下午和晚上演出。

  2月10日,青野村村民在表演五音戲。(新華社記者邵琨攝)

  這是一場跨越數百年的民間傳承。明末清初,一周姓宮女流落到文祖青野為尼,唱秧歌腔四處化緣,被稱為『周姑子腔』。後來,這一外來唱腔與當地說唱音樂結合,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為活潑,一些腔調逐步定型,成為一種地方戲曲,被稱為『五音戲』。

  鄉間的勞動人民在耕作播種收割打曬之際,經常一邊乾活,一邊哼唱。慢慢地,五音戲編唱出不少優美動聽的腔調和生活故事。

  青野村黨支部書記馬本利介紹,這裡是五音戲的發源地,以前有『進了青野莊,家家周姑子腔』的說法。

  演員是村民,觀眾也是村民,服裝、道具等後勤准備也是村民做——20世紀80年代,青野村成立了青野五音戲劇團。青野五音戲第六代傳承人馬乃轉說:『五音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我們是業餘民間劇團,但十裡八村老百姓都喜歡。』

  演出時間臨近,喇叭奏起了音樂,村民三三兩兩拿著馬紮,陸續圍坐在戲臺前。戲臺旁邊的村道上,還站著不少鄰近村鎮的村民。

  2月10日,村民在青野村觀看五音戲表演。(新華社記者邵琨攝)

  為了支持和鼓勵五音戲發展,青野村成立了五音戲傳習所,昇級更新幕景、音響、燈光等,讓業餘的莊戶劇團更專業。

  馬乃轉說:『生旦淨末丑,我們戲裡的角色跟京劇裡的是一樣的。』

  近年來,青野五音戲劇團不斷創作,將傳統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十九大精神、移風易俗、掃黑除惡等新精神、新理念融入劇目。

  『測體溫來亮綠碼,早發現來早隔離……』李家美聽了好多年的熟悉腔調變了內容。她說:『這是《拐磨子》的腔,變成防疫情的內容唱出來了啊。』

  這些年,青野五音戲劇團走進校園,推廣普及傳統文化,已有了第七代傳承人。

  下午四點,全天的五音戲表演完畢,村民陸續散去。村道兩旁的牆繪上,歷代五音戲大師的表演劇照前,不時有人駐足。幾名村民路過拐角處的五音戲《王小趕腳》經典劇照雕像,不知誰哼哼出幾句五音唱段。

  記者:邵琨

  編輯:魏弘毅

責任編輯:楊金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