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3月10日電題:河北獻縣小邵寺村:一張方田圖四代種糧人
新華社記者 王民
驚蟄過後,河北獻縣小邵寺村3600多畝方田內農機奔忙,沈睡一冬的糧田在春耕中蘇醒。
在村民張秋江眼裡,這幅現實版『方田圖』書寫著希望和責任。『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僅國家安穩,老百姓心裡也安穩。』張秋江感慨地說。

這是繪制於1975年的小邵寺村方田圖。(受訪者供圖)
小邵寺村有一張繪制於1975年的方田圖,這個『村寶』雖有些破舊,卻被精心裝裱,田、井、路、樹、水利設施清晰可見。50多年來,方田圖不僅見證了村莊發展,也承載著張秋江一家四代人孜孜以求的種糧夢。

張秋江介紹方田圖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第一代『溫飽夢』。上世紀60年代,小邵寺村十年九澇,小麥畝產僅100多公斤。1968年,村裡進行方田改造,張秋江的爺爺參與其中。他們耗時7年,用鐵?、扁擔、小推車,改造幾千畝方田,小麥畝產提高到三四百公斤。為劃清各隊生產區域,村會計在自行車上拴布條,沿著地邊測量,於1975年手工繪制方田圖。從此,方田圖成為小邵寺村民的精神圖騰。
第二代『致富夢』。上世紀80年代,張秋江的父親張學華接過方田圖,推行包產到戶,提高人們種田積極性。吃飽了肚子,村民開始種棉花,村裡出了不少萬元戶,許多家庭置辦了三馬車、拖拉機、小型農機具,農業生產實現半機械化。
第三代『科技夢』。2010年,張秋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引進農業開發項目,科學配置電力、管網設施,拓寬、硬化田間路,讓大型農機具開進農田;組建現代農業園,推行土地流轉,托管閑散土地,育良種、強管理,把小邵寺村建成了產糧示范基地。全村一年兩季糧,畝產達1200公斤,年產糧370多萬公斤。
第四代『振興夢』。張秋江的兒子張?是個『90後』退伍兵,成為小邵寺村新任黨支部書記。他把自產的小麥磨成面粉、注冊商標,在縣城開起快餐店,賣面粉、蒸饅頭。近兩年,張?又成立農業開發服務公司,收集農村廁所糞污和農田廢棄物,加工成有機糞肥,讓耕地吃上『營養餐』,產出更多優質糧。
現在,越來越多像張?這樣的年輕人回歸農業,他們理念先進、頭腦靈活,以農業為職業。在張秋江看來,方田圖蘊含的精神正感染著下一代,激勵著這片土地上的新農人將種糧責任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