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的一些認知邏輯也未必是可靠的,比如認為高校畢業生的求職意願和市場現狀存在錯配,『有人沒活乾,有活沒人乾』,並且試圖糾正這個問題,按著大學生的肩膀讓他們坐進某些崗位。其實,這種供求關系的『不完美』,何嘗不是市場機制在傳導著信號?這些信號,本該引導著產業結構和政策的轉變。所以,這種所謂『錯配』並非不正常,市場沒有出錯,但人們對此的認知反而可能出錯。
大學生就業的難題並不是頭一次出現,往年也有『史上最難就業季』的說法。這些年社會也自發出現了一些緩衝辦法,比如靈活就業。靈活就業以一種計劃之外又不那麼正規的方式,吸納了相當多的人口,據統計已經超過2億,大學畢業生群體成為其中主力。
市場會傳遞信號,也會自發形成資源配置的方式,關鍵是社會政策能否對這種自發秩序加以認可,比如政策層面保障靈活就業的平等地位等。配合社會發展順勢而為,也不失為務實、高效且低成本的解決辦法。
說一千道一萬,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太可能在靜態框架裡解決,只能在動態的過程中解決——經濟發展、產業繁榮。據預測,未來幾年,每年的高校畢業生增長可能仍在百萬左右,這種壓力會是持續的。社會希望更理想的產業分布,大學生就業結構更加多元,這一切調整,都得建立在高質量運轉的基礎上,在經濟運轉當中去配置資源,眼下激活經濟就是其中關鍵。
求職的畢業生要經歷很多考驗,對於社會來說這也是一場考驗。1000多萬畢業生,似乎是個龐大的數字,但還遠遠談不上『大學生太多了』。截至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大學生只佔全部人口的16%,並非『遍地大學生』。如果我們感覺到『多』、感覺到壓力,那其實是大學生在給當前的經濟規模和經濟結構提出命題,如何解決,恐怕還在包羅萬有卻又始終精准的兩個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