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 陳杭)記者30日從北京互聯網法院獲悉,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597件,其中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件407件,佔比68.2%;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件75件,佔比12.6%;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案件115件,佔比19.2%。
部分案件呈現群體性批量化特征
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趙瑞罡表示,相關案件呈現涉及網絡平臺類型多樣,網絡服務內容豐富廣泛;網絡服務商業模式細化,參與主體責任邊界復雜;消費糾紛現群體性特征,代退款成為商業牟利手段等特點。
據北京互聯網法院統計,未成年人網絡游戲充值消費主要集中於某些網絡熱門游戲,且由於多款游戲聚合運營、涉及未成年用戶眾多,部分案件呈現群體性、批量化特征。未成年人網絡充值消費引發的糾紛逐漸開始成為商業維權牟利的手段,例如,網絡上存在專門針對某游戲公司的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有償諮詢,甚至存在為成年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退還充值的有償服務。
非理性消費亟待管理
趙瑞罡表示,網絡消費引發的案件中,未成年人8歲以下的佔比11%,8至16歲佔比77.3%,16歲以上佔比11.7%,最小的當事人僅為4歲;游戲充值類案件的最高標的額是64萬餘元,打賞類案件的最高標的額是310萬,充值打賞類糾紛的平均標的額是8萬餘元。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規定,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務中的單次消費數額和單日累計消費數額,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
趙瑞罡表示,部分低幼類游戲暗藏高消費項目,並采用滿贈、盲盒等模式誘導高額充值。同時,有的網絡平臺將打賞與社交進行綁定,誘導用戶大額消費,向未成年人傳遞了不良交友觀念。
強化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
趙瑞罡表示,2021年5月掛牌全國法院首個互聯網少年法庭以來,北京互聯網法院打造了『首互未來』工作品牌,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立足互聯網司法本職,注重多主體協同共治,不斷強化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
北京互聯網法院加強對未成年人人格權保護,明確校園糾紛、生活糾紛、商業推廣中侵害未成年人人格權益需擔責。規范網絡消費行為,明確相關主體的過錯和責任。強化內容治理,明確向未成年人提供的商品服務必須符合其身心健康。支持平臺有效治理,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采取合理措施。(完)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