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盡半生心血,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王成幫投身綠化事業——
絛絛『成幫柳』殷殷老兵情
-宋姜瑤 丁雷中國國防報特約記者 賈廣宇
初夏晨曦,陽光灑在新疆庫爾勒市的孔雀河畔,綠樹成蔭、水波蕩漾,美麗的景色如詩如畫。
沿著河岸的獅子橋到建設橋,3公裡的河岸邊柳枝搖曳。一名老兵站在岸邊,注視著自己的『作品』,滿是欣慰。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這裡傾注了老兵的心血。請看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軍休系統先進軍隊離退休乾部王成幫的傳奇故事。
『在戈壁灘上,究竟能不能種成樹』
初次見到王成幫,是在他的『綠水青山育苗林』裡。那時的他,身著老式綠軍裝,頭戴一頂解放帽,正忙著給樹培土。看到我們,老人熱情地招呼:『你們先休息下,我把剩下的這點活忙完……』
王成幫已經88歲高齡,腰杆依舊挺拔,說話中氣十足。1956年,20歲的王成幫從甘肅省民樂縣參軍入伍,一路顛簸來到新疆。
『一路上都是光禿禿的山,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一棵樹都沒有,一個人也不見……』王成幫繼續回憶,直到汽車進入哈密,纔看到一抹綠色。隨著綠色出現的還有裊裊炊煙,人也慢慢多了起來。強烈的反差,讓王成幫意識到:綠色既是生命的底色,也是大自然的本色,有樹的地方纔適合人生存。『在戈壁灘上,究竟能不能種成樹?』那一刻,一個朴素的夢想,如一顆種子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王成幫吃苦耐勞、人也踏實,乾啥都賣力氣,入伍當年就光榮入黨。
『到部隊後,指導員教育我們,作為一名革命軍人,當兵到新疆既要保衛邊疆,又要建設邊疆。』王成幫把指導員的話記在心裡。無論在營區,還是在野外駐訓,王成幫一有機會就試著種樹。
然而,困難遠比想象得多。當時,駐地周邊環境惡劣、物資極其匱乏。沒有樹苗,他就在附近樹林裡剪來樹木枝條,不斷試驗插種;沒有水源,他就手提肩挑,一遍遍地澆灌;沒有工具,他就現地取材自制土鍬,挖出一個又一個樹坑……
王成幫的付出,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得到上下一致認可。後來,他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見。
那次北京之行,讓王成幫更加堅定了種樹的信念。
有一年,王成幫所在部隊移防,新營區在一處鹽鹼灘。到了新駐地,部隊既幫助當地老百姓耕種收割,還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改善當地自然環境。由於當地土壤結構沙化嚴重、鹽鹼量高,樹苗存活率低。
訓練之餘,王成幫經常和戰友們一道在營區附近勘察土壤條件,有時甚至用嘴嘗土,搞清土壤鹽鹼度,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周邊土地的情況。
王成幫和戰友們終於找到了適合種樹的土地,他們一起肩背擔挑,在那裡種下了一棵棵樹。為防止風沙把樹苗吹跑,他們采取土培貼夾、等高扶正等方法進行加固。在日復一日的呵護中,看著這些樹日漸挺拔高大,他就像看著自己孩子成長一樣。
『我啥也不圖,就想為這裡添些綠』
1992年,王成幫因病提前退休,被安置到妻子張春英工作的庫爾勒市。一路上,王成幫雖然看到了星星點點的綠色植被,但更多的還是荒涼的沙土。他明白,肩上的擔子並沒有放下,自己的綠化事業還要繼續下去。
『他可閑不住,閑暇時間都在研究種樹,一有空就拿著剪刀修剪路邊的樹枝,反正就是不著家……』回憶起王成幫剛退休時的生活,張春英仍在埋怨。
那時,塔裡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落戶庫爾勒市。為改善當地自然環境,塔指成立了綠化辦。王成幫聽說後,找到塔指負責綠化工作的領導,毛遂自薦當一名普通的綠化工人。
『只要讓我在這種樹,我一分錢工資都不要!』有人不理解,問王成幫到底圖啥?王成幫說:『我是一名老兵,我啥也不圖,就想為這裡添些綠。』
王成幫如願成為一個不拿工資的綠化工人。每天天還未亮,他就將自己負責的區域檢查一遍,再開始一天的工作。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塊『鍋盔』,邊走邊吃;渴了,就擰開老式軍用水壺蓋子喝一口水。下班回家之前,王成幫還會再巡視一遍,風雨無阻。
之前,塔指的綠化用水主要要靠水車拉自來水澆灌。『這裡的水金貴,我們自己想辦法找水澆樹。』在塔指的支持和鼓勵下,王成幫找人設計方案,組織人員施工,對原有供水管線進行改造。
他們在地勢較高的綠地設置抽水機,並修建9個高位水池,解決了綠化用水問題。
整地種樹、澆水培土、施肥修剪……王成幫在基地一乾就是9年。這期間,在他的推動下,塔指打出了10多口用於綠化的水井,修建了13個蓄水池,種植了150萬株柳樹,為國家節約綠化資金200多萬元。
種樹,是王成幫的愛好,也成為他的事業。後來,王成幫離開塔指到庫爾勒市園林局繼續乾綠化工作。
2001年深冬的一天,王成幫意外發現了一棵從未見過的柳樹。當時氣溫低至零下,柳葉也已經枯萎,但樹乾仍然泛著青綠色。
這個發現,讓王成幫興奮不已。他立即拍下照片,請教當地園林專家。
『庫爾勒雖然有孔雀河穿城而過,但離沙漠太近,沙塵大,降水量小,氣候乾旱,好多樹都不適合種植。』王成幫說,這種柳樹不僅樹形好、病蟲害少、抗旱抗寒性還特別強。
緊接著,在庫爾勒市園林局的大力支持下,王成幫開始在苗圃裡推開培育試驗。
第一代1棵,第二代80棵,第三代400棵,第四代2000棵……培育試驗進展順利,柳樹試種的成活率越來越高。有人提議,樹是王成幫發現引進的,也是他牽頭培育的,就以王成幫命名。
就這樣,『成幫柳』在庫爾勒市傳開了。現在『成幫柳』已經培育到第21代,樹越栽越多,『成幫柳』越叫越響,這是庫爾勒市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樹種,而『成幫柳』誕生的苗圃,也被命名為『綠水青山育苗林』。
如今,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庫爾勒市因為『成幫柳』的存在,依然充滿生機。『我不要錢,也不要專利。我是一名黨員,只想把樹種好。』王成幫說。
『這些樹迎風挺立,像不像一個個兵』
王成幫常年在孔雀河邊勞動,時常會遇到各種意外情況。
2004年8月的一天中午,正在修剪柳樹的王成幫看到河裡有兩個人影,剛開始,以為他們在游泳,可忽然聽到其中一人在喊救命。王成幫想都沒想,跑過去一猛子紮進水裡救人,等把人救上岸,他難受得喘不過氣,用手使勁拍打胸部,過了好一會兒,纔慢慢恢復正常。
從那之後,王成幫咳嗽得越來越嚴重。2005年,妻子張春英強行帶王成幫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是肺癌晚期。
『忙活了大半輩子,一天福都沒享,怎麼得了這種病!』張春英急哭了,她帶著王成幫換了好幾家醫院,希望是誤診,可得到的是同樣的答案。當地醫生建議王成幫去北京大醫院,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療。
王成幫的軸勁上來了,他決定『哪兒我也不去,趁我還活著,再多種幾棵樹』。王成幫還在日記裡寫道:『寧願倒在綠化的路上,也不願死在病床上。』
種樹,成為王成幫活下去的信念。在醫院住了1個多月,王成幫拎著行李又回到了苗圃。每天上午10點就開始勞動,中午簡單吃些乾糧,在涼棚裡打個盹,醒來再接著乾,直到晚上11點纔收工回家。
『都得癌癥了,還管那個樹乾啥!』張春英又急又氣,卻又無可奈何,後來索性不提治病休息的事了,反而幫王成幫准備好衣服、食品和工具。園林局的領導得知後,便囑咐和王成幫一起種樹的綠化工人:『盯著王老按時吃藥,如果發現異常,立即送往醫院!』
『當時我腦子裡只想一件事,就是抓緊時間多種樹。你看這些樹迎風挺立,像不像一個個兵?我感覺就像回到當年部隊一樣。』王成幫說,當時他給黨組織寫下一封信,留下遺願:『希望我死後,把骨灰埋在「成幫柳」下,活著培育它們,死後也要看著它們茁壯成長。』
4個月後,王成幫復查身體,竟然發現病情出現好轉,原本長在肺部的腫瘤和氣管上的條形瘤奇跡般地消失了。面對眾人的疑惑,王成幫灑脫地說:『把所有心思都放在種樹上,多運動、多乾活,癌癥自然就好了。』
辛勤耕耘20多年,200餘萬棵『成幫柳』在沙漠邊緣茁壯成長,王成幫的事跡也在當地家喻戶曉。近年來,他多次受邀到黨政機關和中小學校授課演講,每次宣講到最後,他總會說:『一個人終有老去的那一天,但是樹會繼續成長。』
去年開始,王成幫到處奔走協調,希望能在市郊苗圃建一個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他希望孩子們在這裡接受紅色教育,參加勞動實踐,和『成幫柳』一樣,一茬茬健康成長。
如今教育基地已初具規模,王成幫依然沒有停下忙碌的腳步。他將培育好的『成幫柳』移植到主乾道兩側,預留出1000多平方米的空地,打算蓋一座陳列館。『陳列館要展示進疆老紅軍、老八路的故事,還有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屯墾戍邊的老兵事跡,要讓娃娃們了解那段歷史。』王成幫說。
采訪結束,記者與王成幫握手道別。厚實的雙手,堅定的眼神,透露著這名老兵的執著和純粹:『我今年88歲了,還不知道能活多久,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成幫柳」染綠沙漠!』
返程途中,記者看著成片的『成幫柳』,呼吸著帶著泥土芳香的空氣,感慨萬千:這裡,已然綠蔭成片;這裡,處處生機盎然;這裡,青春依舊火熱……
(照片由庫爾勒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