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甲骨文面條,又是甲骨文體操……甲骨文最近越來越火了,許多人收藏文創商店裡的小玩意兒,還有更多人點贊、轉發社交媒體上的有關甲骨文的短視頻作品,既長知識又長志氣。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
而在甲骨文的故鄉安陽,有三代青年人39年堅守初心,知重負重、接續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甲骨文傳承研究創新邁上新高度。他們用數智賦能甲骨文傳承保護研究,開創了甲骨文信息處理學科,填補了學科領域空白;獲批甲骨學研究領域全國唯一的教育部創新團隊,建成甲骨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創建了全球唯一的甲骨文大數據平臺『殷契文淵』。他們是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傳承研究創新團隊』,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獲得者。
甘坐冷板凳堅守『冷門絕學』
『從1985年開始,安陽師范學院選拔青年學生組建甲骨文學習班,甘坐冷板凳、願下苦功夫,致力於破解古文字的「密碼」,立志堅守甲骨「絕學」。』『甲骨文傳承研究創新團隊』第二代青年代表,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永革介紹。
當時,包括甲骨學大家胡厚宣在內的一批專家學者來校任教,培養了第一代青年骨乾力量,創辦了甲骨學專業期刊《殷都學刊》,是國內最早一批關於古文字研究的專業期刊,是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刊,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2000年,面對將甲骨文輸入電腦的難題,時年30多歲的劉永革和甲骨學學者聯動研發了甲骨文輸入法並建設了甲骨文圖文資料庫,與20餘名中青年計算機專家組建技術攻堅團隊,帶領青年學生開展甲骨學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研究,開啟了甲骨文信息化研究新路。
數智化創新突破研究瓶頸
『在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面對甲骨文傳統研究的瓶頸,數智化是最好的選擇。』劉永革說。
2019年10月,團隊向全球發布了『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是世界上現有資料最齊全、最規范、最權威的甲骨文數據平臺,標志著甲骨文研究進入『雲時代』,成為甲骨學研究的一個裡程碑。
團隊緊跟甲骨學發展趨勢,研發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甲骨碎片進行自動智能綴合,突破改變了以前完全依賴人工綴合甲骨的局面,既促進甲骨文物實體修復,又有效地避免直接拼接甲骨對甲骨文物的損壞,大大加快了綴合的速度和效率。以青年教師張展為代表的第三代團隊青年已經拼接出76組甲骨圖像,該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團隊已建立了由甲骨學與殷墟科技考古、甲骨文語言計算、甲骨文識別與字形分析、甲骨文大數據平臺等四個研究方向支橕的學科體系,形成人無我有、特色鮮明的甲骨文信息處理學科,在國內甲骨學研究中獨樹一幟。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甲骨文全球數據中心,未來還將實現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釋讀甲骨文。』劉永革說。
融合協同攻關,讓甲骨文活起來
團隊在深入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致力於挖掘和解讀甲骨文字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甲骨文活起來、用起來。
團隊與騰訊公司聯合研發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與同方知網成立甲骨文知識工程聯合實驗室,開啟新一代數字科技助力甲骨文研究,《讓甲骨文以數字化形式回歸殷墟》入選世界互聯網大會全球60件實踐案例之一;以張春?為代表的青年大學生創作作品《讓中國文字『活』起來——數字賦能甲骨文保護傳承研究》,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終審決賽主體賽中斬獲特等獎;青年教師邱敏、李潔編創舞蹈《玄鳥靈尋》榮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青年教師龔慕凡創編甲骨文廣播體操,目前已在省內外1000餘所中小學推廣。
厚植家國情懷,接續攻堅奮斗,甲骨文傳承研究創新團隊的三代青年深耕甲骨冷門絕學,讓沈睡千年的甲骨文『活起來』,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探源助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文壇 張亞雲 通訊員 張俊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