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未成年人與父母親密程度越高,網絡素養就越高;父母乾預上網活動的頻率越低,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越高;整體而言,家庭氛圍越好,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越高。
『家長的網絡素養教育與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教育同等重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郭開元表示,此次《未保法》修訂中,對兒童權利公約中的重要原則『兒童利益最大化』進行了本土化表達,即『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未成年人是權利主體,家長要保護孩子使用網絡的權利,不能一禁了之。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提高自身網絡素養水平,注重溝通,為孩子上網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鄭素俠近年在鄉村一線調研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兒童相比,在互聯網使用行為以及網絡素養上有較大的偏差。
『對農村留守兒童來說,互聯網並沒有發揮工具性作用,更多成為他們寄托情感的空間,互聯網成為他們的「精神保姆」。因此,網絡沈迷現象突顯,監護人難以發揮監護作用。』
對此,鄭素俠呼吁各界深入開展偏遠鄉村的兒童網絡素養教育講座,互聯網企業也應多開展面向鄉村兒童的網絡素養教育公益行動。
『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和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需要投入專業智慧和專業知識。』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喻國明強調,要積極構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的生態系統,完善網絡素養教育體系,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高校、行業組織、企業等共同關注和推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新局面。
『教育部門應開發適合不同階段、不同層次、跨學科的青少年媒介素養課程;學校要完善網絡素養教育體系,采用獨立課程、融合式課程等形式,加強教師培訓;政府要完善法律與制度保障機制;發揮社會、媒體、企業、公益組織等多方力量,鼓勵未成年人進行參與式、交流式、拓展式的媒介體驗和社會實踐活動,發揮社會大課堂育人的作用。』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方增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