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培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要關注態度和價值觀
2024-06-22 14:41:5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當前,人類社會正處於由工業文明進入數字文明的變革時代,全新的在線互動模式與信息傳播圖景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觀念與行為。2023年12月23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等單位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突破1.93億。2020年以來,在線學習的高度普及使青少年網絡接觸大幅增加。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進一步賦能社會,在豐富青少年網絡接觸行為的同時,易於產生更為復雜的網絡風險,從而對青少年網絡運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與此同時,網絡素養成為人們繼讀、寫、算之後應當具備的又一基本素養,而被稱為『網絡原住民』的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也成為廣受關注的議題。

  網絡素養是人的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謂素養?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也包括知識之外的能力或心理狀態,並且後者具有突出重要性。素養的核心在於反思性思考與行動,即要求行為主體回到自身,將自身作為思考對象,逐步調整自己的思考和行動。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中所言,將獲取知識、技能本身作為教育的目的是錯誤的。只有將知識、技能作為探究或『反思性思維』的副產品,纔不會損害學生的智慧。

  網絡素養作為素養的一種類型,亦同此理。學者關於網絡素養的討論眾多,盡管沒有統一的解釋或定義,但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要素,包括網絡知識、批判思維、自我管理、自我發展以及社會交往等。可見,網絡素養包含對個人的認知、技能、觀念等多維度要求。網絡應用的知識與技能是網絡素養的外在表現,其中蘊含著行為主體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網絡素養應指向人的發展。因此,當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培育與提昇亟須轉變理念、凝聚共識,在尊重未成年人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

  網絡素養教育的內涵外延須擴展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素養的內涵不斷演化,從最初的技術技能和狹義的計算機素養,延伸到強調網絡素養的社會化屬性,進而重視人的參與,因此,網絡素養教育在內涵和外延上都必須有所擴大。

  基於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理念,有學者將網絡素養劃分為技術性素養、社會性網絡素養和個性網絡素養。技術性素養即網絡技術與信息的運用,包括信息獲取、工具使用和網絡安全等內容;社會性網絡素養是指提高網絡交往能力、促進個體建立健康的社會關系等內容;個性網絡素養則指向人的個性發展,包括個人的自我認同、個人的批判性思維與個人的創造。其中,個性網絡素養有助於克服網絡的消極影響,借助互聯網資源提昇主體意識,促進個性發展。

  目前,我國網絡素養培育側重網絡運用的知識與操作技能,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視為重要目標,將知識技能視為待掌握的規范體系。學校網絡素養教育比較注重提供基礎信息技術與軟件使用的基礎認知,對信息篩查能力、批判能力、思辨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教育亟待加強。未成年人不僅是具有主體意識的個體,更處於主體性發展的過程中,是未來網絡世界的意義建構者與解讀者。因此,學校要重視未成年人個性網絡素養的培育,建立未成年人的網絡自主性、自我認同、批判性思維,進而通過網絡運用強化自身能力,實現個人創造性發展。

  總之,應將網絡意識與態度培育納入網絡素養教育中,著眼長遠,側重培養青少年在網絡行為中的態度和價值觀。從國際上看,新加坡幫助未成年人通過網絡實現技術向善的諸多舉措值得借鑒。例如,支持學生利用數字空間發起公益性網絡募捐活動;鼓勵學生創作有意義的網絡內容,服務社會;開展讓學生教祖父母輩學習互聯網使用技能的社區活動等。

  在參與實踐中提昇網絡素養

  一般而言,素養要在有利的學習環境中後天習得,而且需要持續終身地學習。網絡素養也是如此。有研究通過觀察80後、90後、00後三代青少年網民的網絡素養形成歷程發現,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習得多發生在自身的網絡實踐活動與意義建構的過程中。一項關於網絡使用程度與網絡素養得分之間的研究指出,面對網絡世界裡的諸多風險,將青少年『隔離』在網絡之外不僅不能提昇其抵御風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可能令其陷入過度保護的窘境。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提出,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2021年9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也提出保障未成年人利用參與媒介的權利,豐富其數字生活體驗。因此,網絡素養培育必須著眼於未成年人的發展權和參與權,通過正確引導、有力保障,幫助未成年人在利用網絡、善用網絡的過程中提昇網絡素養。

  多方協作,共育青少年網絡素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21年10月,中央網信委印發《提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對提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作出了全面系統部署。『十四五』規劃提出『迎接數字時代』和『終身學習』,教育部提出要『完善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設置『網絡素養促進』專章,明確學校、監護人、社會企業等各方義務。因此,適應數字社會發展需求,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應多方協作,共同培育提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

  學校的網絡素養教育需加速開展。網絡素養教育『只有在正規學校教育體系裡紮根,纔能取得更徹底的成果』。學校網絡素養教育在普及化、體系化建設的同時,需加強學生篩選能力、批判能力、思辨能力的培育。要從未成年人個體發展出發,除了幫助他們解決常態問題,更要著眼新情況、新問題,構建起全面多元的網絡素養教育體系。

  家庭應成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重要陣地。父母與網絡技術的相處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的網絡運用行為。因此,家庭參與的側重與學校教育不同,除言傳身教外,應側重親子教育和親情感化。家長要以身作則,提昇自己的網絡素養。家長的網絡素養培育可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相結合,構建親子間的數字化交流,共同發展適應數字社會的素養能力。

  網絡平臺須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提供重要助力。網絡平臺應發揮技術優勢,協助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培育。例如,開發提供體驗式學習內容;根據平臺特點與亮點,為青少年提供提昇綜合素養的服務;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助力教育扶貧,保障家庭經濟困難青少年和留守兒童等群體的數字權利。再如,互聯網企業可邀請未成年人制作、設計與其息息相關的未成年人模式中的產品與內容,扶持培養青少年內容創作者。通過創作優質內容、技術產品,提昇未成年人辨別、使用、批判信息的能力,以及借助網絡參與社會的能力。

  總之,互聯網不僅是人類的工具,也是人生存的新空間,甚至可能成為人擁有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在信息技術和數字媒介快速發展的當下,培育提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難以一蹴而就,應結合社會背景、政策法規、家校環境、青少年特征等多方因素深入分析,通過多方協作,構建網絡素養培育機制。在此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成長規律。正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提出的要遵守『未成年人最優化原則』,網絡素養的培育與提昇應善用互聯網,發掘未成年人內在的發展動力,探索其個性化網絡生活的可能性,助力其在數字時代成長為有權利、有能力、有創造力的行動者。

  (作者:王穎,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