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北京6月22日電 『胡同,不只是舊日北京的歷史遺存,也是現代北京的明信片,對於北京人來說,它也是家,是一日三餐炊煙昇起處,是童年的嬉戲,更是祖祖輩輩的傳承。』1998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期間,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擅長人文攝影的中學教師李強開始拍攝北京胡同,此後20餘年,北京胡同成為他堅持記錄的題材。
2023年,這些影像被整理成《四時胡同》,由五洲出版社出版發行。當下這本書正在第三十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參展。
李強表示,『四時』即四季,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照片於街坊巷尾的磚牆瓦縫間記錄時光的痕跡,為追蹤溯源這座城市過往的人,提供了一個可見可觸、靈活生動的歷史博物館。
這些攝影作品拍攝於北京的特色胡同,既有地域的交叉、又有時間的跨越,希望通過作品展示表現北京的民間之美,也引起人們對於歷史與現實的思考和總結。
作為城市主要的組成部分,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條?《四時胡同》中寫道,沒有人全部統計過,但各個朝代卻有優秀的文學家來記載它們。這些作者堪稱是最早撰寫北京地理與風土人情的作家。
明張海作於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清晰記錄了當時內城的900多條胡同、外城的300多條胡同。清朝在冊的胡同有1800多條。1982年出版發行的《古今北京》中對胡同的記錄為4550條,是胡同統計數字最高的一次。
『北京胡同分布范圍比較廣,我拍攝比較多的有前門大柵欄一帶、崇文門珠市口附近、什剎海周邊、西四一帶、宣武門北側等地方。比較有特色的胡同有許多,例如:大柵欄地區胡同帶已有將近600年的歷史了,這裡如今依舊保存著大量原汁原味的老胡同和許多古老的建築;煙袋斜街的明清風貌和京味文化十足,是北京較有名氣的商業文化街;史家胡同位於東城區東南部,以當地史姓大戶而得名,多為大宅院;北京最文藝的五道營胡同東起雍和宮大街,西止安定門內大街;楊梅竹斜街明代稱「斜街」,因該街的走向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故而得名,擁有濃郁的文化藝術底蘊;南鑼鼓巷始建於元朝,是北京市重點保護的四合院街道,東西各有八條胡同整齊排列。』《四時胡同》的序言中寫道。
胡同是生活的縮影,摻雜著人情味和煙火氣。在任何一條胡同中漫步,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胡同裡生活的平常和寧靜。李強說,這本書采用了中英雙語出版,希望外國朋友也可以通過照片,了解中國,走進北京胡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