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有一類『打假博主』。他們頻繁曝光一些消費場所、旅游景點等存在的問題,受到許多網友的追捧。
雖然這裡面不乏一些為了流量的『釣魚式』打假行為,但無論如何,他們盯上一些商超、市場,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其中存在著缺斤短兩等令消費者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的亂象,打假就能引起網友們的關注和共鳴,成為『流量密碼』。
因此,在關注『網紅打假』的規范性之餘,社會更應該看到這類打假行為逐漸發展為一種互聯網流量模式背後所對應的兩重現實:一是網紅打假的成功率如此之高,表明市場上各類『坑害』消費者的現象依然不可低估;二是網友們支持網紅打假,甚至將他們視為『消費者之光』,實際投射的是對規范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權益的一種希冀情緒。可以說,網紅打假在一定程度上,『打』的不只是市場亂象,更是監管缺位;檢驗的也不僅僅是經營者的素質,更是市場管理水平。
另外,從網紅打假的方式方法來看,想發現市場中的『貓膩』,讓一些不法行為『現原形』,其實並沒那麼難。像一些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的現象,網紅們稍一『驗證』就能發現問題,這說明只要在日常的市場監管排查中多留個心眼,就可以及時發現,不至於輪到網紅來『打』。不少網紅打假之所以能夠精准發現『目標』,很多也是因為來自網友的爆料。這也說明,只要暢通各類監督舉報途徑,並對消費者的投訴舉報給予積極反饋,監管的效率自然能夠提昇,一些長期坑害消費者的行為也自然不會那麼肆無忌憚。
不誇張地說,各類網紅打假越火,越受到網友的歡迎,越表明制度化、常態化的市場監管的不足,與社會期待還有著明顯的距離。對此,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理應知不足而後進,將網紅打假的熱度轉化為提高監管主動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動力。相關事件一再表明,若市場主管部門不盡職盡責,等到所謂的網紅來出手,打假就成了『打臉』,鬧大了更影響一個地方的形象,個中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因此,與其事後手忙腳亂、被動應付,不如平時就打起精神、主動履職,做好常態化、長效化監管。如此纔能讓網紅們少假甚至無假可『打』,這也是消費者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央廣網特約評論員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