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年輕人群體中刮起了一陣『丑萌風』。從博物館文創到搞怪玩偶,從寵物無邊抱枕到黏土濾鏡,古靈精怪的『丑東西』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亞醜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東漢擊鼓說唱陶俑、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踏飛燕』、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無語菩薩』……就算你上網再『節制』,相信也都刷到過這些文物衍生的表情包。基於『馬踏飛燕』制作的『銅奔馬』毛絨玩具更是被賣到斷貨——那個瞪著大眼、齜牙大笑的『綠馬』,上架一年賣出10萬件。
被認為『高大上』的博物館文創尚且如此,那些出自個人和工作室創意之手的『丑東西』就更是讓人大開眼界了。金色傘頂加一頂皇冠的『吾皇的傘』,通體碧綠、瞪大眼睛、張著大嘴的青蛙勺子,鋼絲球花束,綠頭魚頭套,『賣崽』的青蛙……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丑萌風』刮不到的地方。它們是如此有市場號召力和影響力,以至於有電商平臺專門開設了『競丑』比賽,某社交平臺上名為『丑東西保護協會』聚集了20多萬名成員。
『丑萌』的東西何以刮起這麼強勁的風?坦誠說,無論是『銅奔馬』還是黏土濾鏡,如果按照傳統審美標准來框定,一定不能被劃入『美』的范疇,但在『不美』之餘也多了些幽默、個性甚至滑稽、戲謔的意味。『丑萌』在年輕人中的流行,何嘗不是他們對松弛和自由的一種追求宣言?這不僅滿足了他們的情緒消費需求,也是好使的『社交貨幣』。
在各種技術的加持下,當美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精致,似乎也意味著越來越遠離真實。濾鏡文化和美顏經濟盛行,也助推社會審美漸趨單一。不過,越如此,也越讓人產生審美疲勞,越想要抵抗和逃離。精致美跌落『神壇』,『丑萌』逆勢破圈走紅,恰是審美『逆反』的注解。相比千篇一律的美,年輕人似乎更青睞別具一格的丑。年輕人跳出精致美的『圈圈』,選擇擁抱粗糙的『丑萌』,是個性和審美自信的彰顯,也是其重視真實的心境外顯。所以說,當一種審美可以成為趨勢,當然與藝術創作和呈現的特點有關,但背後一定有更深層的社會文化動因。
『丑萌』能紅多久?估計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但相信它作為年輕人發掘的另一種審美,將會長久地存在於『審美』這個大的集合中。社會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文化環境的日益包容,讓年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願進行審美表達和創造,包括『丑萌』在內的趣味,豐富了我們的審美體驗,甚至對前輩來說也是一種『文化反哺』。
也許是試錯,但這種實踐探索依舊寶貴,值得我們呵護和珍視。不妨給他們更多一些的寬容,更多一些的鼓勵,正如前面提到的『丑東西保護協會』的口號——去發現被囿於固有形態之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