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勤國,1946年8月生,江蘇蘇州人。1977年,他發現蘇州名勝虎丘塔傾斜趨勢加劇並立即上報主管部門,促成了虎丘塔在上世紀80年代的第二次大修。47年來,他堅守古城保護一線,累計編纂、創作志書及文史書籍約250萬字。他參與公益講座120餘場,獲得『中國好人』『江蘇好人』等榮譽稱號。
走進謝勤國的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書櫃,裡面塞滿了各種收集來的蘇州文史資料。記者采訪時,每每說到有關古城的某個話題,他便立即從櫃中抽出一本書來印證。采訪結束,他拿出的書籍已摞起高高的一摞……
退休前,謝勤國是一名綠化工,但讓他更為自豪的身份,是蘇州市文物保護志願者隊的『001』號成員。
『蘇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留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文物古跡,燦若星河。』謝勤國介紹,蘇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守護古城,既是自己的一份責任,更是光榮的使命。
『筆杆子』——
編纂創作約250萬字,記錄古城歷史
上世紀70年代,謝勤國被分配到蘇州市園林系統從事綠化養護工作。1977年7月的一天,謝勤國在塔園給花澆水時,無意間發現蘇州名勝虎丘塔東北角的牆體有大塊水泥脫落。『不好!』他和同事立即作出判斷:這是空鼓引起的,說明塔身的重心改變,傾斜程度有加劇的趨勢。
虎丘塔有1000多年的歷史,早在修建之時就發現存在傾斜問題。1956年,虎丘塔曾進行過第一次大修。這一次發現問題後,謝勤國和同事第一時間上報主管部門,並以單位名義提交了相關報告。『通過檢測人員的專業測量,虎丘塔塔尖與中垂線的距離增加了6厘米。』謝勤國至今仍記得很清楚。隨即,蘇州成立了修塔工程指揮部,在上世紀80年代完成了對虎丘塔的第二次大修。
這件事後,謝勤國開始更加關注古城文保工作。
1986年,蘇州組織編撰市志,園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謝勤國所在的北塔公園也要編志,單位負責同志想到了謝勤國——文筆好、又喜歡歷史,於是推薦他來執筆編志。
任務要在半年內完成,但因為沒有任何現成資料,謝勤國就每天泡在圖書館裡『大海撈針』。尤其是在圖書館的古籍部,他每天早上等圖書館開門,晚上待到館員下班催他纔走。
每當看到關鍵內容,他就仔細分析,添加標點、通順語言;發現時間、人名對不上的,他就反復核對,寫下長長的注釋;沒有文字記錄的,他一次次登門拜訪歷史專家,又一家家采訪周邊居民,四處尋找可能的線索……『在漫長歷史中總會有記錄的空白。填補空白的事情總要有人做,我盡可能地搜集資料、編寫方志,以後的人就不用從頭開始了。』謝勤國說。
終於,謝勤國精心編撰的9萬餘字《北塔園林小志》順利完成。此後,很多部門都來請他幫助編志,謝勤國也開啟了用『筆杆子』記錄古城歷史的生涯。截至目前,他主筆或參與編撰的《北塔園林小志》《北塔報恩寺志稿》《平江區綠化志》等書籍相繼問世,累計約250萬字。
『鐵腳板』——
參與文物普查,守護古城遺存
2006年,退休後的謝勤國不願意放棄熱愛的文保事業,總想著找機會繼續貢獻力量。恰在此時,為配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蘇州組織起一支120餘人的古城保護志願者隊伍。謝勤國立即報了名,參與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
2011年,謝勤國得知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再次招募文物保護志願者,他又前去參加。這次招募不僅對志願者的年齡和學歷提出要求,還組織了統一的考試。因為有著豐富的經驗,謝勤國順利通過了考試。當年65歲的他成了志願者隊編號『001』的成員。『既然是「001」號,就要起到示范帶頭作用。』謝勤國說。
2013年,謝勤國和隊友們迎來了『三普』後的首次復查。他們每天奔走5公裡以上,上午到達復查點位,對道路、門牌、房屋特征等拍照存檔,同時測量尺寸、詳細記錄相關數據,下午回到辦公室整理資料、填寫表格。經過100多天的努力,大家圓滿完成了對古城1800多處文物登錄點的復查。
『文物保護工作中最難的是拾遺補缺。』例如確定『某宅』究竟是王宅還是李宅,謝勤國有自己的『秘籍』:一是仔細查看分布在房屋四角的界牌,有的寫著姓氏,有的只有堂名,但也能從中找到暗含的線索——三槐堂姓王、四知堂姓楊、寶樹堂姓謝等;二是通過『頭腦大數據』,將看似不相乾的信息串連起來。有一回,他發現迎曉裡16號清代古建牆角石塊上寫著『顧界』,聯想到顧震濤在《吳門表隱》裡說『門口有條尚堂弄』,推斷該古建很可能是顧震濤故居,為文物保護打開了新思路。
2022年4月,姑蘇區文物紫線劃定項目正式啟動,這是謝勤國最新參與的志願服務。『文物紫線和建築紅線相對,隨著城市更新發展,兩者出現矛盾難以避免,志願者的工作就是將「紅線跨過紫線」的情況及時上報。』謝勤國說。
截至目前,謝勤國志願服務時長累計2000小時以上。這位『001』號志願者,懷揣守護文化遺產的情懷,用『鐵腳板』丈量著蘇州古城。
『金嗓子』——
參與公益講座,傳播古城文化
『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吳門纔子唐伯虎的故事。』上午9點,在蘇州市老年大學,蘇州歷史與文化課准時開講。謝勤國翻開『獨門考證』的資料,講起一段歷史故事:青年唐寅考上舉人後,本該青雲直上的人生卻遇到一場科考舞弊冤案,仕途受到了影響、生活也急轉直下;他並不氣餒,踏上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人生新旅程,最終成為『江南第一纔子』。
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謝勤國說,之所以講這個故事,不僅想要倡導樂觀的人生態度,更是想通過史料讓大家全方位了解歷史人物。
後半節課上,謝勤國繼續『揭秘』:『其實在桃花塢歷史文化街區上,唐寅故居已經修葺一新,旁邊建有紀念祠堂,希望大家去看一看這些古建,觸摸真實的歷史……』
從2018年起,謝勤國應蘇州市老年大學邀請,系統講授蘇州歷史與文化,每周給學員上課。精彩有趣的內容,吸引了大學生、周邊居民,甚至老年大學工作人員來『蹭課』。
除了筆耕不輟和奔走勘察,謝勤國還擔起了宣傳員的職責,用『金嗓子』傳播古城文化。2017年開始,謝勤國受邀開設『空中課堂』,講述蘇州2500多年的歷史文化。每次講課1.5小時,一年講了23場。為了留存資料和便於傳播,他把講課內容整理成《蘇州城的腳步》一書,並配發150多張蘇州古建老宅照片,順利出版。該書連續5年在『江蘇書展』熱銷。
近年來,謝勤國累計參加了120餘場公益講座及授課,講義超過37萬字,聽眾3萬多人次。『觀眾「點題」,我來「講題」。』謝勤國說,許多看起來臨場發揮的內容,其實早就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裡。『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蘇州人,應該身體力行,把古城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謝勤國說,這是他一生不變的追求。
-記者手記
考證細節賡續文脈
250萬字的撰稿量,是個什麼概念?
哪怕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這也是個非常可觀的數字,更難得的是,謝勤國並非文物研究科班出身。但他憑著對守護古城、保護文物的初心與熱愛,跨進了專業的『門檻』,甚至在某些領域搜集資料之翔實,連圖書館館員、歷史學教授都感到敬佩。
采訪中最讓人觸動的是,謝勤國一筆一筆寫下的文字其實遠超250萬字——它們中的一部分由於各種原因並未刊印。這些寫在發黃紙張上的手稿,標注著各種顏色的修改符號,一遍一遍不斷完善後,在老年大學繼續發揮作用。謝勤國說:『將歷史細節考證清楚、寫下來,賡續歷史文脈,這是包括我在內每一位文保人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