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為海洋繪制"體溫"變化圖 30多歲研究員靠的是"笨功夫"
2024-06-22 19:57: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成裡京,1988年生,山西呂梁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觀測數據處理和重建、海洋熱含量變化、地球系統能量和水循環研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采用了成裡京團隊的研究數據。2020年,他獲得『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

  成裡京辦公室的牆上,掛有一幅全球上層海洋熱含量變化圖。圖上,一條曲線持續向上,反映了過去半個多世紀海洋逐漸變暖的情況。

  『瞧,這條曲線直觀反映了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為我們采取應對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成裡京告訴記者。

  曲線看似簡單,背後卻凝結著成裡京團隊10多年的探索和積累。

  訂正探溫儀數據偏差,破解海洋變暖速度估算難題

  全球變暖,地球多餘的熱量聚集在哪兒?科學研究發現,超過90%的熱量儲存在海洋。因此,觀察氣候變化,海洋熱含量變化是一個重要方向。然而,由於海洋觀測的歷史數據質量不高,准確估算海洋變暖速度成為一個難題。

  2009年,成裡京進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物理所』)攻讀博士學位。在導師的幫助下,他開始了海洋拋棄式探溫儀數據偏差研究。

  拋棄式探溫儀是測量海洋溫度的傳感設備,數十年來,它一直是為海洋測『體溫』的主要工具。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們意識到,這種『體溫計』記錄的數據存在系統性偏差。能不能研發出一套技術手段,將系統性偏差降到最低?

  從數據底層開始鑽研,成裡京逐漸摸清了數據偏差來源。2014年,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偏差訂正方案。此時,國際上一些課題組也發布了類似方案,同臺競技,成裡京團隊的方案由於考慮因素更多、模型更完善,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克服觀測數據偏差,新的挑戰不斷出現。成裡京告訴記者,人類觀測的海洋區域有限,且空間分布不均勻,僅憑現存數據無法描述海洋溫度變化全貌。成裡京帶領團隊提出了新的數據空間融合方法,結合觀測數據和一系列氣候模型的模擬數據,充分利用海洋變化的時空相關性,填補了一些缺少觀測海域的熱含量數據空白。

  在上述兩個研究基礎上,2017年,成裡京提出了一個海洋上層2000米熱含量估計。研究發現,全球海洋過去60年變暖速率顯著快於以往判斷,且海洋變暖在上世紀90年代後顯著加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9年發布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決策者摘要》,其中海洋溫度條目采用了成裡京團隊的研究數據,這是該系列報告自1990年首次發布以來第一次使用中國學者的全球性氣候觀測數據。

  『被引用,意味著對我們研究的認可。』成裡京告訴記者,起初國際上有學者質疑其權威性,團隊用紮實的科學數據支橕回應了質疑。

  多年如一日與數據打交道,建立涵蓋多要素海洋數據庫

  研究海洋熱含量變化需要更為准確的測算,相關的研究者不少,成裡京為何能脫穎而出?

  成裡京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下『笨功夫』。

  影響海洋溫度變化測算准確程度的因素很多,各個因素在不同海域、不同時間的影響千差萬別。不只是拋棄式探溫儀,顛倒采水瓶、機械式探溫儀、動物攜帶的傳感器等儀器記錄海洋數據時都會存在偏差。

  有數據記錄以來,人類收集了總計1700多萬條海洋溫度觀測廓線,總數據超過1億條。只有盡可能地熟悉海量數據,與它們『朝夕相處』,纔可能構建出科學的模型。

  2009年到2014年,成裡京在大氣物理所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天天與數據打交道。除了研究拋棄式探溫儀數據偏差,成裡京逐一對各類儀器數據展開系統性偏差的溯源、建模、訂正工作。為高效識別錯誤數據,他梳理海量數據中不同類型的錯誤數據,並逐一進行標記。幾年間,他編寫了上萬行代碼,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計算海洋變暖速率。

  分析和處理數據,特別考驗耐心。成裡京回憶,『程序或數據處理上,哪怕忽略一個小問題,工作都可能需要推倒重來。』

  越是具有挑戰性,越是激起了成裡京努力探索的決心。『必須做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研究。』成裡京通過一遍遍地分析、處理數據,漸漸摸清了數據的『脾氣』。紮實的研究獲得了回報,成裡京建立起一個涵蓋溫度、鹽度、層結、溶解氧等要素的高質量的海洋數據庫。

  『處理數據、構建模型投入時間長、出成果慢,但做科研,就要認真做有分量、高質量的成果。』成裡京說。

  成裡京團隊在《科學》等頂級期刊發表論文40多篇,相關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廣泛引用,3次入選『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2021年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紮紮實實培養科研團隊,為海洋氣象研究提供更多人纔

  如今,成裡京組建了一支包括研究生在內10多人的團隊。團隊一方面繼續在海洋觀測數據方面深耕,為這一領域研究者提供技術支橕;另一方面不斷探索海洋氣象的重要科學問題。

  科研之外,成裡京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培養學生上。『我們沒有周例會,同學們隨時可以找我交流,我和大家一起成長。』成裡京說。

  在博士生潘玉瑩看來,對科學研究,成裡京總是精益求精。2021年,她下很大功夫寫了一篇關於海洋熱含量季節變化的論文,自認為比較滿意後提交給成裡京。不久,成裡京找她細致分析,對有問題的內容一一給出中肯的修改意見。經過反復修改和數據整理,兩年多後這篇論文纔最終完成並發表。嚴格的學術訓練讓潘玉瑩收獲很大。

  成裡京紮實做研究的治學態度也影響著學生們。從本科四年級到讀博士,譚哲韜一直專注做海洋溫度、鹽度觀測數據的質量控制系統,力圖解決不同測量儀器、測量手段導致的數據質量參差不齊的難題。『處理數據工作很耗時很枯燥,有時甚至讓人產生了放棄的念頭,是成老師的鼓勵和幫助,讓我堅持了下來。』譚哲韜說。

  經過高強度訓練,譚哲韜快速成長,他主導提出的新一代海洋溫度觀測數據質量控制系統獲得學術界肯定。該系統已經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數據中心等機構實現了應用,並有望在未來海洋溫度監測中發揮作用。

  國內外對海洋和氣候變化的重視,為年輕的研究者開展科研提供了條件。『他們學術訓練底子好,國際視野開闊,相信一定能形成更多原創性的成果。』成裡京說,『過去,我們做研究以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為榮,未來我們要爭做行業引領者,讓別人以得到我們的認可為榮。』

  -記者手記

  先苦後甜方結碩果

  30多歲的成裡京在海洋氣象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靠的是什麼?采訪中,記者體會到,捨得下『笨功夫』至關重要——從數據底層做起,多年如一日進行瑣碎的數據處理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正是這些從事基礎工作的『苦』,換來日後學術成就上的『甜』,纔有了海洋氣候領域的研究新突破。

  科技創新,尤其基礎研究周期比較長,是一場『寂寞的長跑』,先『苦』後『甜』乃科研規律。倘若急於求成,熱衷『短平快』研究,雖能嘗到一時之『甜』,卻很可能因為沒有打牢基礎,最終在科研競賽中落在後面。期待更多科研人員可以像成裡京一樣,甘於先『苦』後『甜』,為我國的科技創新貢獻更大力量。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網絡同心 文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