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焦點新聞
搜 索
節令之美|24日出伏:三伏熱浪走,初秋氣象新
2024-08-23 10:10:07 來源:新華網  作者:

  新華社天津8月23日電(記者周潤健) 今年長達40天的『三伏』終於要結束了。8月24日,正式出伏。伏天過後,暑熱逐漸消退,天氣開始轉涼,正所謂『新涼直萬金』。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歷史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時是10天,有時是20天,這與我國古老的『乾支紀日』有關。如果夏至與立秋之間只有4個庚日,中伏就是10天;若有5個庚日,中伏便是20天。今年在夏至與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所以『三伏』是40天,從7月15日至8月23日。

  由於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進入末伏,所以就有了『秋後還有一伏』之說,而在這期間,天氣依然炎熱,民間俗稱為『秋老虎(像老虎一樣發威)』或『秋傻子(可以把人熱傻了)』。

  羅澍偉表示,在廣大的北方地區,出伏往往和涼爽連在一起。『三伏』的『上蒸下煮』從此結束,空氣中的濕度很快降低,人們逐漸不再感到悶熱。至於東南沿海地區,類似『秋老虎』的持續高溫往往出現在末伏之後,因此即便已出伏,也還會熱上一段時間。

  對於入伏、出伏的氣溫變化,人們一直十分關注,自古就有『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三伏光陰過,初秋宇宙新』『江行逢出伏,楓葉早知秋』的詠嘆。

  其中,以北宋大文學家張耒在出伏之日見涼意已至,一口氣寫出的《出伏後風雨頓涼有感三首》最為精彩:『秋風振秋曉,萬境一淒清。幽草蟲響息,高葉露華凝……』『三伏如湯釜,熏煮理亦足。西風半夜雨,窗戶一清肅……』『殘暑扇中盡,新涼枕上歸。微雲起平遠,空碧上朝曦……』,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出伏後炙熱消散的喜悅之情,遣詞造句,令人拍案叫絕。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三伏』期間的飲食,民間早有安排。那麼,出伏後吃點什麼好呢?

  『出伏後,由熱轉涼,天氣乾燥,飲食調理莫要忽視。』羅澍偉結合民間傳統和養生專家的建議說,應及時補充人體所需蛋白質,如雞、鴨、魚等,選食滋陰潤燥、和胃健脾的銀耳、雪梨、蓮藕、百合、蜂蜜等,多食時令果蔬中營養豐富的茄子、薯類、海帶及乾果,少吃油炸、生冷、辛辣、燒烤等刺激性食品。

責任編輯:焦志明